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6年11月14日 星期一

城市社区治理的“房权政治”

■李昊徐 《 中国城市报 》( 2016年11月14日   第 27 版)

  1998年开始的城市住宅商品化改革,使得住房成为一种商品,我们国家的住宅面积迅速扩大,人们的住房条件也逐渐得到改善。与此同时,“有房”却不能“安居”的问题日益凸显,围绕“房权”的小区纠纷和冲突日益增多,各地业主的维权活动逐渐演变为一个普遍性问题。

  基于对“日常生活里的政治”的关注,吴晓林副教授在长年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出版了《房权政治—中国城市社区的业主维权》(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年9月版)。这位一直追崇“新社区治理学”的青年学者,近年来以“结构-过程”为视角,推出了一系列令人耳目一新的研究成果,本书就是其中之一。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最终成果,该书集中反映了吴晓林在城市社区治理研究领域内的最新思考和探索,将城市基层治理与“冲突-整合”的逻辑有机结合到一起,在宏大的现实背景下,为我们勾勒了一幅严谨细腻而又不失人文关怀的画卷。

  作为全国第一个大规模“业主维权”的问卷调查研究,本书所展现的翔实而丰富的数据,体现出“一阶冲突向二阶冲突”转变的逻辑,对把握当前城市社区业主维权形势具有重要价值。基于对上海、厦门、深圳、长沙、武汉、太原、成都、重庆和昆明等九大城市的问卷调查,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全国范围城市社区业主维权的图景展现在我们眼前。如此的一个“摸底”,丰富了学界的认识,也让人们对社区业主和业委会有了更加清醒而准确的了解。

  值得推崇的是,吴晓林在既有的政治整合研究的基础上,引入“冲突—整合”的视角,不仅将社区冲突各方“你来我往”的博弈关系生动地剖析了出来,而且对业主、业委会、物管公司、房产商和政府等多元力量“此消彼长”的互动过程进行了生动的阐释,更对“冲突激化认知—冲突激化条件—冲突激化行动”之间的转化进行了深入探讨。平白而朴实的文字之下,透出一位青年学者对城市治理的深刻思考和理性预警。

  基于此,吴晓林提出了以维护房权为核心的社区“房权政治”。他的调研结果显示,有85.4%的业主遭遇过各种物业纠纷,这成为城市社区业主维权冲突的起因。通过测量业主同其他主体之间的冲突程度发现,业主同市场组织的冲突最严重,并且最容易激化。如果业主维权时间过长、政府干预失当或者损失很大的情况下,业主的维权行动极有可能冲破小区限制,走向街头。在维权过程中,业主权利意识不断增强,进而扩大冲突升级的可能。

  本书跳出了社区范畴研究社区问题,吴晓林认为,业主维权冲突是全国普遍性问题,城市社区业主维权是由“业主—市场主体—政府”三角关系失衡造成的结构困境,而政府职责体系脱嵌和市场供需失衡等外部因素则构成了历时性因素。总的来说,城市社区业主维权,既是城市化进程中“公民权利需求”与“制度供给不足”之间的产物,也是住房市场链条中上游问题下游化的结果。

  对于未来的研判,不同于部分学者将业主维权和业主集体视为中国公民社会的“先声”,吴晓林认为,城市社区业主群体难以发育为成熟的公民社会。首先,业主集体行动囿于“个益与共益”,难以超越这一范畴;其次,业主组织的维权活动很少涉及重塑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诉求;最后,业主个体的特征导致维权参与具有偶发性,难以对其他公共议题进行持续的关注。虽然这样的判断不甚乐观,但却深刻地指出了维权冲突的症结。城市社区业主维权活动声势浩大的外表,掩盖不了深层的结构性问题:社区业主个体的利益诉求特征和业委会较低的社会整合能力,使得这一群体很难超越“个益”与“共益”这一范畴,上升到关注公共议题或公共利益的层面,而这也正是基层城市社区治理版图中最为关键的一环。

  在吴晓林看来,城市社区的业主维权与工人维权、农民维权一起,并称为21世纪中国社会的三大维权现象。研究业主维权,更是研究中国基层政治生态的变化。所以说,本书不仅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生活化的“居住政治学”,更是一个聚焦城市基层政治关系的显微镜。正如吴晓林后记所言,因为我们都置身于这些“琐碎之事”当中,谁也无法置身事外。

  (作者单位系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巿的机遇与挑战
城市社区治理的“房权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