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6年11月07日 星期一

规划师眼中的京津冀协同发展

■中国城市报记者 郑新钰 《 中国城市报 》( 2016年11月07日   第 11 版)

  京津冀,这个国家级城市群中的“后起之秀”,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自提出协同发展以来就备受关注。 

  如今,距离《京津冀协同发展纲要》颁布已一年有余,在近日召开的“2016天津秋季规划论坛暨京津冀青年规划师论坛”上,三地规划专家再次相聚一堂,就区域协同发展中“非首都功能疏解、跨界地区规划协同”等突出问题展开对话交流,为京津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建言献策,共绘城市美好未来。

  “城市是酿造出来的”

  此次论坛召开地点——天津前段时间由于政治变动格外受到瞩目。天津市新任市委书记李鸿忠曾在深圳执政时就提出,城市规划就是要用长远的目光、长远的眼光解决眼前的问题。所以我们需要改变,同时我们需要知道未来,我们要看的很远,这样才不会走弯路,才不会错过时机。 

  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黄晶涛在发言中将改革开放后到建国百年这段时间比喻成了一场足球赛。在他看来,2016年好比中场休息,要对上半场认真总结,对下半场重新布局,思考以市场、以资本作为原动力的发展模式还能否持续作为规划人要秉承的价值观。 

  黄晶涛提出,“城市不是打造出来的,城市是酿造出来的”,他倡议形成职业联盟,建立设计师共享、开放的平台,共同描绘2049。 

  “根据高斯的统计和研究,2049年中国必然成为世界上第一大经济体,但我们能否构建与第一大经济体相匹配能够照亮国家普世价值观的体系?我们要做首富之国也要做首善之地。我们应该逐步摆脱资本时代的万有引力,追求首善之地、人本春秋、家国天下。最后,国营人匠继续匠人营国,畅想2049,践行价值观,实现理想。”黄晶涛说。

  三地角色分工各不同

  协同一词中,“协”是途径、“同”是效果。为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同”,就不得不提到三地之间的利益划分。 

  北京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华通设计顾问工程有限公司总裁魏闽红指出,在产业协同、交通协同、生态协同三者中,产业协同是根本。而交通协同和生态协同都为这个支撑服务,通过产业的有效疏解,能够使京津冀三方都能够达到产业的互补与协同,生态环境的共同提高,更便利的交通体系的建立,也能为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北京在京津冀中的地位实际上是从四个中心开始,产业要走向高精尖,所以在北京面临最大的问题实际上是做减量规划,就是存量再利用和新增空间的减量规划和优化规划。”魏闽红说。 

  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周长林指出,天津应发展成为京津冀,乃至整个北方地区的活力创新中心。 

  “目前北京是文化之都,那么天津未来就应该像深圳一样,从科技创新孵化创业、创新角度发展。”周长林说。 

  值得一提的是,京津冀三地中,河北虽然面积最大、人口最多,但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如果不发展起来,势必会牵扯整个区域的长远稳定。 

  对此,河北省城市规划协会会长邢天河认为,河北需要按照协同发展的纲要,立足“三区一基地”的功能定位,弥补发展短板,聚焦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建设、水资源保障三大短板,精准持续发力,力争尽快缩小与京津的差距。

社区公园:快节奏里的慢旋律
规划师眼中的京津冀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