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6年11月07日 星期一

社区公园:快节奏里的慢旋律

■中国城市报 郑新钰/图文 《 中国城市报 》( 2016年11月07日   第 11 版)

  梨园主题公园中跳广场舞的群众

  梨园主题公园中吹单簧管的老人

  “明天老时间老地点,带上老婆孩子,宋夹城体育休闲公园门口见。”每个周五晚上,家住扬州的张先生手机里总会收到这样一条消息。对于张先生来说,宋夹城体育休闲公园已成为周末和朋友们家庭聚会不二场所。 

  “公园聚会风”之所以刮遍扬州得益于政策的利好。近日,记者从扬州市规划局了解到,未来5年,扬州市区将高标准打造5大核心公园、50个社区公园和50个“口袋”公园,确保到2018年全市各类开放式体育休闲公园总量达到120个,保证500米范围内居民可到达一处公园。 

  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胡小武表示,这样做虽然短期内会牺牲土地财政的收入,但长期看提升了城市品质,让城市的发展更具备可持续性。

  中心城区建公园不为经济为民生

  张先生一家常去的宋夹城体育休闲公园位于于蜀冈—瘦西湖风景区核心区域,自2014年4月正式开放以来,接待游客百万余人次。不仅成为扬州城市绿色生态的高地,还是扬州市民和游客休闲健身最钟爱的去处。 

  “2012年底,因为场馆老化和城市发展规划需要,位于瘦西湖畔的老体育场拆迁了。扬州百姓去哪里锻炼的话题一直争议不休。”张先生回忆,最终市委、市政府最终下定决心,将目光放在了距离老体育场仅一公里远、位于蜀冈—瘦西湖风景区核心地带的宋夹城。 

  不同于许多城市城中土地都贡献于CBD(中央商务区)的建设,扬州“特立独行”得将黄金地段规划为体育公园,这为城市发展开创了新模式——CAD(中央活动区)。 

  今年4月7日,时任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来到宋夹城体育休闲公园。行走在绿树掩映的健身步道上,刘鹏表示:“扬州不惜拿出最核心、贴近老百姓身边的‘黄金地块’建设体育休闲公园,创造了‘扬州模式’。” 

  “过去我们叫建公园,但后来我们提‘公园体系’建设。”扬州市规划局总规划师刘雨平表示,“扬州已经将公园体系建设视为一项系统工程。如今,公园不是想建一个就建一个,而是要成体系,点线面结合。”

  不同类型公园有不同功能

  事实上,自宜居城市的提法出现后,作为宜居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各地在公园修建方面,可谓“风生水起”。 

  备受瞩目的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在新一轮规划时也将公园的建设提上了日程。据记者了解,到2020年,通州区将新建梨园城市森林公园、永顺城市公园、八里桥公园、三元村公园等11个大型城市休闲公园。同时要对西海子公园、运潮减河公园等4处公园进行改造、景观提升。不仅如此,通州还将从南到北,依次建设东南郊湿地公园、北运河湿地公园、潮白河森林公园等9处湿地公园。

  11月3日,记者来到了通州区已建成的梨园主题公园,秋风瑟瑟,落叶飘飘,虽已是深秋,但公园却不冷清。 

  走进公园,广场舞、合唱团、太极拳……各种活动形式随处可见。在座椅休息区,记者看到了正在练习单簧管吹奏的张大爷。 

  “我就住公园附近,退休了没事干,来这里练练单簧管,家里吹乐器不是怕吵到邻居嘛。”张大爷对于社区旁边有这样的活动场所表示很满意,不过,唯一令他苦恼的是,公园中道路不平整,多数为石头路,这不方便带坐轮椅的老伴来休闲放松。 

  记者发现,由于公园周围都是老式居民区,加之记者所到之日为工作日,在公园中活动的大多数人为老人。随后,记者又来到位于通州区通胡大街的运河奥体公园,不同于梨园主题公园的热闹,这座公园大而空旷,公园内建有足球场、健身馆、羽毛球馆等场所。据园内工作人员介绍,公园发挥体育健身作用,且运动设施强度均较大,因而所到民众多为年轻人或一家三口。 

  “人少是因为到冬天了,晚上还是各个场馆内还是挺热闹的。这面交通不是很便利,老年人来的少。”工作人员说。 

  记者在查阅资料后了解到,目前城市中公园可以划分为5种类型:文化遗址公园、游乐公园、综合性公园、社区公园和生态公园。各个类型与功能之间有着密切联系,每个公园复合了多种功能,但是各个类型城市公园有不同的主导功能。其中,社区公园是在相对稳定的居住环境内建设营造的公园,能为一定居住用地范围内的居民服务,并为其提供游览观赏、休闲娱乐、文化健身和防灾避险的场所,是具有一定活动内容和设施的集中绿地。 

  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公开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共有注册公园286个,作为城市之肺,在城市可持续发展发展中发挥重要角色,维护城市生态系统,提供生态产品,保护生物多样性。 

  “我们最常去的还是家跟前的社区公园,不过绿化面积还是感觉少,希望公园在改造升级中能提高绿地面积。”张大爷对记者说。

  公园内设施设置不容小觑

  不可否认,去不去社区公园休闲娱乐,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公园内的设施设置。 

  河北省城乡规划院规划师史婉捷向本报记者指出了现有社区公园中许多设施设置的不合理:首先是规模较小、活动场地不足,有的时候互相干扰现象很严重;第二是存在安全隐患,一些维护墙体没有充分考虑儿童攀爬天性,存在跌落隐患;第三是可达性严重的限制了轮椅和婴儿车,具体表现为在出入口的尺度,限制了进出,园内有一些桥面比较负有情绪,防滑设计不能满足老年人通行,或者需要靠扶的地方不能很好的受力。 

  对此,史婉捷建议,社区公园规划时应根据使用者的特点,首先,将主路设置为林荫环形路,帮助老人组织游线。其次,要提供安全有用空间,尤其是儿童活动场地应该尽量原理车行道和较为杂乱的地方,并且使活动场地不会成为视觉的死角。最后,铺装应当选用耐磨防眩光的材料,攀爬的场地设置保护措施,尽量减少单节台阶的出现以及加醒目的标识。在造型和开洞方面应该有更加细化的安全要求,在标志系统方面字体应该便于识别,色彩应该增强可辨别性。 

  “社区公园仅仅作为高楼林立中的城市绿洲,并不能全面建立老人或儿童的活动的环境氛围。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对于弱势群体的关爱将不仅仅停留在设计学,应在全社会范围内研究学习,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目标。”史婉捷说。

社区公园:快节奏里的慢旋律
规划师眼中的京津冀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