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盖楼古民居建筑群是清代民居建筑的瑰宝,分布在湖南省衡南县宝盖镇镇政府所在地的东西两侧,距湖南省衡阳市50公里,建筑群总占地面积200余亩,居住人口1300余人,全为六甲廖氏族人。
山水秀丽 曾被誉为“衡州笫一景”
宝盖楼古民居由牌楼屋、安里屋、大屋场和探花庄四个屋场组成,其中牌楼屋和安里屋更具代表性。核心建筑的牌楼屋古民居位于宝盖镇镇政府所在地西侧的宝盖村,占地面积四十余亩,是六甲廖氏思护公后裔于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所建。整个建筑规模宏大,保存较完整,布局合理,做工精细,全为砖木结构,属封闭式构造。整体为五开间,单体为三开间,墙与墙共垛,屋与屋有厅堂和巷子相通,户户相连,巷巷相通。即使下雨下雪,只要足不出村,都不会湿鞋;偶尔盗贼潜入,只要紧闭几个进出口大门,盗贼亦无法出去。
据说,1944年衡阳保卫战结束后,路过宝盖的一小队日军到牌楼屋抢劫,却在深宅中迷路,半天也转不出牌楼屋。牌楼屋大厅屋的各种木柱、大梁用材得当,牢固耐承重。其天井设计合理,独具匠心,寓意深刻,既利于采光通风,又体现了“四水归堂”和“肥水不外流”之风俗。各种雕塑彩绘,雍容典雅;人物花草,惟妙惟肖;珍禽异兽,绚丽多彩。
座落于牌楼屋大厅屋西南侧的著名七层宝盖楼,始建于北宋末年。相传唐末(后梁)衡州太守廖紹升又名廖汉依,路过此地,见山水宜人,环境优雅,即生筑舍定居之意,其子孙遂于此繁衍生息。
北宋末年,世态混乱,匪盗四起,廖氏子孙为保家,在此建七层高碉楼,时称“保家楼”。因其雄伟壮观,当时即被誉为“衡州笫一景,保家笫一楼”。
保家楼占地约60平方米,砖木结构,墙体厚度约有1米宽,横截面砌有3层砖,内外是一竖一横两个青砖,中间是一个土砖,层高近四米,总高度约有27至28米。据说,当时站在楼顶,晚上可以看到衡州府的灯光,北墙、东墙、西墙每层都有嘹望孔,作御敌时嘹望射击之用。除一层采用四行三间结构外,二层以上都没有间开,层层都是楼板通铺,墙边架木梯上下,由于墙体厚实,屋内十分清凉。
保家楼坐北朝南,前有良田千亩,土地肥沃,自东向西有一小河(沙河)弯延流过,一年四季,从不断流,灌溉比较方便。后有深山老林,古树参天,野生动物众多,只可惜1958年大炼钢铁时,这些参天大树都毁于一旦。
因当地资源丰富,人文地理条件优越,后人传保家楼为宝盖楼。后因年久失修,楼层太高,据说一到刮风下雨,人上到楼顶就明显感到摇摇晃晃。为此,在清道光已辛年(1821年),对宝盖楼进行了全面维修和改建,由7层减少到3层。改建后,除了御敌嘹望作用外,主要作为学堂使用,当地小孩的启蒙教育大多在此楼完成。
1949年10月当地解放时,3层宝盖楼仍保存完好。上世纪60代末,一楼曾是生产队的牛栏。1972年,因当时国家倡导深挖洞、广积粮,为建生产队粮食仓库,宝盖楼剩下的3层被全部拆除,现只保留有遗址。
宝盖楼所处之地,“一弯绿水,两岸青山”,山青水秀,风景靓丽,有令人流连忘返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形成了远近闻名的“田边八景”(宝盖楼古八景):“仙岭紫雾凌霄,堆上绿柳腾波。金盆对案浴日,海蚌倚云吐珠。春涨银波泛月,青山玉树笼霞。玉堂晓发洪钟,石鼓楼集晚鸦”。吸引了众多文人骚客来此吟诗作赋,舞文弄墨。
清朝东川司马张荣伦,籍贯宝盖镇双田村,常叹世道不公,怀才不遇。登宝盖楼时,因感而发作一对联:
“沽半盏酒,望宝盖楼外,几多垅田:东有双田,西有火田,南有皂田,北有黄田。时而金波叠楼,时而碧毯无边,容三秋皎月,饰万缕炊烟,藏四季鸥鹭,覆百里雪棉,树纵路横,鸡犬重生,数峰缥缈,一水辽远,豪情虽壮,好梦难圆,曾于青楼,失却多少心愿;
揽一卷书,思九州海内,数代圣人:画至道子,书至二王,诗至李杜,词至苏黄。也曾玉酒珍馐,也曾贬落他乡,踏九冬冰雪, 涉千道重洋,披八方风尘,居十尺棚梁,风清雨凄,猿鹤哀吭,几树落叶,半腔忧伤,青春渐逝,心志不畅,常叹华夏,埋没无数贤良!”
清代建筑瑰宝 古民居观光首选
宝盖古民居是清代建筑的瑰宝,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衡南县的省级文物单位,也是当代古民居观光旅游的首选之地。
保存至今的牌楼屋大厅屋,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七年,是思护公后裔在明嘉靖年间思护公和廖道南所建的牌坊基础上有规划、成规模重建、扩建,气势格外恢宏。其建筑为砖木结构,呈封闭式构造。
大门两边是一对古时显示气势与身份的汉白玉石鼓,石鼓前外侧雕刻着带环小狮子头像,门两侧矗立着四根木质坚硬的粗大槠树柱,大门门额为“宝盖楼”。
门顶正中悬挂着用朱漆书写的康熙四十七年敕赠的“世承先泽”大匾牌。其上面是五十多个龙头木雕斗拱,既有园雕,又有浮雕、镂空雕、其形栩栩如生,巧夺天工,极具历史和艺术价值。由大门而过,八根高约六米的粗大槠树将大厅屋的主体撑起,使整个大厅屋显得宽敞、明亮。一、二进间左右皆有侧门进入侧房,一、二进有一天井,光线从天井直射而入,天井里的水从暗沟里流出,显示出了大厅屋的整体结构之美。
二进紫金街悬挂有自埙遗孀王盛娥老人91岁庆典时子孙送的寿匾“盛世期颐”;长宣遗孀徐运淑老人81岁庆典时,娘家兄弟及后人送的寿扁“宝婺星辉”和三个儿女女婿送的寿扁“金母晋桃”;廖茂全和王成归老夫妇81岁庆典时,女儿女婿送的寿匾“龟鹤延年”;大厅屋2004年维修竣工庆典时,廖氏水口三房族人的贺匾“家声丕振”。
二、三进间同样有天井窨沟,第三进的正中为供台,为后人祭祀用。其左侧墙壁中间镶嵌有两块石碑,一块记载着道光九年已丑年(1829年)维修大厅屋捐钱的人名及钱数,另一块记载着2003年大厅屋维修捐钱的人名及钱数。左侧出门新建一间厨房,为族人办红白喜事提供方便。三进柱子之间均装有屏风,珍禽异兽雕刻其上。每逢春节,年三十至正月十五,大厅内都烧有碳火,供族人团聚聊天时取暖。大门口两侧的柱子上传有33世晋侯公廖华梁撰写的固定对联,“宝檐日暖,楼阁风清”。
2013年底,大屋场廖雪森、廖雪喜等六甲廖氏后裔,首先倡仪并带头捐款,对原破损不堪的大屋场大厅屋进行拆掉重建。经过积极宣传发动,族人踊跃捐款近百万元,并于2014年秋建起了一座雄伟壮观的仿古式大厅屋,成为宝盖楼古民居建筑群中一道新的靓丽风景。可谓光宗耀祖,功德无量。35世孙廖富元专门为重建的大屋场大厅屋作有宝盖楼大屋场冠联:
“大雅能容物,依寥廓莽原天开化宇,抱波晖霞雾地凸龙凤,融玉海金楼所输平居,盘盘囷囷焉檐牙雄啄,峨峨兮一驰山乡,总领衡岳春云;
屋高可建瓴,仰护祖君公才情横空 营经史子集代有簪缨,贸祁永滩汉世乏农工,济济熙熙者兰桂纷呈,洋洋乎二泓碧漾,尽收洞湖秋月。”
人杰地灵 名人辈出
宝盖楼古民居建筑群座落之处,环境优美,资源丰富,自然条件和人文景观俱佳,因地杰而名人辈出。
解放前,一方名贤有廖华渠,看淡荣华富贵,倾力救国救民,时有“耒河第一才子”和“神医”之称。抗日义士有廖茂铿(人称黑脚巴子),抗日初期任宝盖楼抗日义勇军队长,训练乡勇,开展抗日活动。著名绅士有廖环山、廖禹民、廖文彬等,其中廖环山在民国时考取了武状元。
为了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大屋场廖绍鑫、安里屋廖自熊、牌楼屋廖自富、廖仁昌等仁人志士,参加中国共产党的地下组织,开展革命活动,组织当地群众与国民党统治者作斗争。牌楼屋的廖仕林毅然脱离国民党部队,投入解放大军,先后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海南岛战役和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其中在淮海战役立一等功、上甘岭战役立二等功。
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当地生产力得到快速发展,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一些先富起来的廖氏六甲族人陆续到屋场外的路边、山边择地建房,迁出了古民居。特别是近十年来,农村调整产业结构,大种烟叶,改善基础设施,大搞小城镇建设。富裕后的古民居原居民更是加快了外迁的步伐,依托省道S316线过境公路和衡南县宝盖镇至耒阳市洲陂乡的县乡公路,自西向东,从宝盖烟叶收购站到宝盖中学设立莲峰路;从北到南,从宝盖镇镇政府所在地到宝盖村村部所在地设立汉依路;呈“十字型”建了两条新街,在安里屋和大屋场之间新建了农贸市场,居民在此开店经商办企业。
宝盖楼古民居历史悠久,保持了清代建筑风格,充分体现了清代高超的建筑艺术,虽然在不同时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但保存至今仍然相当完整。凡来宝盖楼的人,都要到宝盖楼牌楼屋驻足观看,成为现时衡南县以古民居为特色的重要旅游景点,具有重要的文物保存价值。
2002年,衡南县委、县政府授予宝盖楼古民居建筑群“庭院文化示范单位”。2005年,衡南县委、县政府公布“宝盖楼古民居建筑群”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衡阳市文物处将“宝盖楼古民居建筑群”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3月,湖南省委省政府公布“宝盖楼古民居建筑群”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作者系中共湖南省衡南县县委组织部原副部长、县委老干部局原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