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
创新城镇化发展模式和路径
中国城镇化的发展也是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抓手,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城市百人论坛”聚焦中国城镇化发展的重大问题,集中国国内相关领域最优秀的专家学者积极开展跨学科的学术研讨,为国家城镇化发展重大决策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咨询。
随着城镇化不断发展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对健康、绿色协调的生活环境需求也越来越多,对保护城市传统特色文化、丰富城市内涵、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建设美丽城市诉求也越来越强烈。新型城镇化进程当中对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成为我国转型发展时期面临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能否解决好这个问题是衡量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准。
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既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和发展的重要手段。正确处理好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关键是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科学客观地认识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创新城镇化发展的模式和路径,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王伟光
探索和构建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体制机制
本次论坛以“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作为主题加以研讨,我认为不仅必要且十分紧迫。
第一,文化与生态属于不可移动的软、硬资源要素,是任何国家、民族发展和延续的根基。城镇化正是中国迈向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但传统城镇化正在威胁着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因此,我们必须要在积极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保护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优美的生态环境。
第二,传统城镇化模式不仅必须改变,而且在未来城市化的中国,我们不能完全保留所有的农业社会、所有文化元素和所有生态场景。因此,有必要研究符合未来发展趋势的理想的文化和生态体系,要研究传承与保护或者扬弃怎样的历史文化,要研究和保护修复怎样的生态环境。
第三,传承历史文化和保护生态环境是一项关系民族命运的重大历史使命,同时也面临着很多挑战。从思想认识高度引起重视,十分重要,但还不够。我们必须要探索和构建相关的体制机制,让全社会成员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积极投入到这项事业中来,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才能成功。
两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所长吴良镛
重视乡村人居环境治理
人居环境关乎每个人的权利,乡村人居环境治理是乡村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未来中国城市社会发展进程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回顾历史,在中国古代数千年的农业文明的发展历程中,经过世代的营造、积淀,逐渐形成了城市、乡村和谐共生的区域空间整体,构成了今天城乡发展的基础,其历史经验也是值得今人挖掘的宝藏。
数年来,我所领导的团队在编撰《中国人居史》的研究中,挖掘、展现出历史上诸多典型城乡人居环境特色。与此同时,以古鉴今,逐步、有序地开展了相应的人居建设实践,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果。
湖南永州地区调研,我们循着士人贬官后在山水环境中的探索进行规划设计,挖掘出了整个永州地区人居环境营造的历史过程和更丰富的内涵。2013年,永州举全市之力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随着当地保护工作的开展和新问题的产生,我们将继续探讨历史上山水城市建设在当地延续与发展。
都江堰灌区是传统生态文明实践的典范,其实践过程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汇集了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人居环境建设等多方面历史经验。成都平原以都江堰为基础,通过综合的建设形成了基本经济区,以发达的水网联系、整合、掌控地域自然资源,以人工流域孕育城乡、抵御灾害,发展了精耕农业。
2014年,我们和贵州省合作,就乡村人居环境治理进行了试点协议,两个试点的村庄就在安顺市黄果树大瀑布的周围。合作试点工作开展的两年多以来,我们思考试点村庄发展的出发点还是要从生活出发,让大家诗意地栖居在山水田园之间,将原有的农耕生活与当地的自然山水结合,形成具有朴素生态文明智慧和民族地域特色的村落与民居。
以上所举的几个例子,都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融风景的营造、文化的积淀、地区开发为一炉,使人居环境能够整体经营。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传统的文明古国,数千年来,中国社会建立在农业文明的基础上,为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乡村建设,区域发展的物质和精神遗产。面对当代中国人居环境的现实问题和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时代潮流,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优秀的中华文化传统,并以现实问题为导向,不断汲取各方智慧,不断吸纳包容,不断走向新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