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6年10月24日 星期一

建设山水城市 重塑人文精神

—“中国城市百人论坛”2016年会在京举行

■中国城市报记者 何玲 《 中国城市报 》( 2016年10月24日   第 05 版)

  随着城镇化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居民对建设人文城市、生态城市诉求越来越强烈。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如何应对转型发展时期面临的突出问题,推动城市唱好“生态曲”、打好“人文牌”,成为了衡量城镇化建设好坏的重要指标。

  2016年10月15日—1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共同主办、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承办的“中国城市百人论坛”2016年会在雁栖湖畔的中国科学院大学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王伟光、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出席会议并分别代表主办方致辞。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丁仲礼主持开幕式。

  论坛围绕“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的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研讨,通过各位专家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集思广益,为中国城镇化建设提出了更具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建设意见和建议。

  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全球有5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且每周有300万人移居城市。未来几十年,这个数字还会持续增长,预计到2050年将达64亿。城市作为人类主要的栖息地,城市文化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

  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既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和发展的重要手段。白春礼认为,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关系。正确处理好这两者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关键是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科学客观地认识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克服发展当中存在的难题。创新城镇化发展的模式和路径,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文化与生态属于不可移动的软、硬资源要素,是任何国家民族发展延续的根基。王伟光指出,我们必须要在积极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保护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优美的生态环境。在这过程中,我们无法完全保留农业社会所有的文化元素和生态场景,因此有必要研究符合未来发展趋势的理想文化和生态体系,建立新型城镇化发展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建设取得了快速发展。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不到18%已上升至目前超过50%。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6.1%。

  随着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被提升到党和国家工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位置。然而,在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文化个性失落,历史遗迹消失,千城一面等诸多问题,使城市发展遭遇文化传承上的断裂和危机。

  数年来,吴良镛及其领导的研究团队在编纂《中国人居史》的研究过程中,挖掘、展现出了历史上诸多典型城乡人居环境特色。以湖南永州地区为例,研究团队专赴永州调研,循着士人贬官后在山水环境中探索进行规划设计,挖掘出了整个永州地区人居环境营造的历史过程和丰富内涵。吴良镛认为,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传统的文明古国,数千年来,中国社会建立在农业文明的基础上,为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乡村建设,区域发展的物质和精神遗产。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优秀的中华文化传统,并以现实问题为导向,不断汲取各方智慧,不断吸纳包容,不断走向新的创造。

  有研究表明,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均直接或间接与城市化有关。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也难以避免生态功能退化、人居环境恶化的问题,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某种程度上演变为区域性问题。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王松霈认为,树立生态与经济协调的战略指导思想至关重要。当前生态时代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扭转工业时代生态与经济的不协调,中国与世界都应该建立生态与经济协调的战略指导思想来指导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指导城市的发展。

  城市是个复杂的系统,涉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多个领域。周济指出,要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展现出城市优美的生态环境、厚重的历史底蕴和鲜明的时代特色,“面对复杂问题和严峻挑战,促进城镇化和城市健康发展,还需要多个领域专家携手贡献妙计良策。”

建设山水城市 重塑人文精神
嘉宾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