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6年10月24日 星期一

用更宽视角看待影响区域变化的因素

■王一鸣 《 中国城市报 》( 2016年10月24日   第 02 版)

  中央“十三五”规划,对中国区域发展制定了新蓝图。里面一个核心要义,就是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传统理论都把区域差距作为中国区域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问题,但是 区域发展水平的落差也可以增大发展的回旋空间,形成有梯度和持续增长的动力。对于区域差距的认识,研究中往往追求结果公平。但是结果公平是很长时间才能实现的过程,现在需要的是创造机会公平的环境,让各地区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索格局特色符合本地条件的发展模式,这是非常重要的视角。另外,对于影响区域变化的因素,需要有更宽的视角。

  首先,随着生产市场化的推进,生产要素的大规模流动,人口的净流入和净流出,对区域发展至关重要。一个城市的人口是净流入还是净流出,反映了这个地区的活力。现在东北,除了省会和特大城市,其他的城市人口基本都是净流出,这反映出当地经济对劳动力和生产要素的吸纳能力。

  第二,影响区域发展变化的铁路建设,特别是高速铁路网的建设,对区域格局影响非常大。我国铁路运营里程达到12万公里,高速铁路接近2万公里,占世界份额的60%多,它正在重新架构中国的区域格局。一个地区是不是在高速铁路网的干道上、是不是枢纽,对这个区域的发展,对改变区位条件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第三,最近几年我国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回落,对资源型省区的经济影响非常大。油价可能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很难突破,因为只要一过60美元,美国页岩气就会开采,油价就会回落,这对资源型省区会形成一个持续的影响。

  第四,内需市场加快成长。中国前年和去年外贸进出口都是负增长,外需在收缩。今年1到9月份外贸也是负的,所以国内内需市场重要性正在显现。内需市场对区域的影响在强化,就是说经济体量大,人口规模大的省份,相对来说市场容量就大。

  第五,是开放程度。我国传统的开放在东边、沿海省份,但是“一带一路”的实施,形成了东西双向的海陆联动开放格局,为中西部经济省份开放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这个对外开放格局的变化,也会带来区域的发展。

  第六,比较优势区域的转移。以前区域优势就是劳动力成本低,这样的区域在吸纳加工贸易方面有非常强的优势。但是现在也在转移,沿海地区的劳动力成本在明显提高,而相对来说内陆地区还有一个时间差,所以一些加工贸易产业,随着交通网络的建设,正在往内陆转移。

  未来的区域发展,应该怎么去观察?怎么去引领这种发展?最核心的是要发挥市场机制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作用。以前都是用政府规划的理念去解决这种区域协调的问题,而恰恰忽略了市场机制的作用。过去这十多年,市场机制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就是人口的东移和产业的西进。劳动力从中西部向沿海流动,把沿海分子做大,它就分享你的GDP。产业向中西部流动,就能把中西部的分子做大。实际上是市场化机制在推进区域发展的均衡度。

  当然,目前生产要素的跨区域流动还存在着不少障碍和制约。现在首先要做的,是建设全国统一市场,特别是生产要素市场,让各类要素能够在全国范围内有效、自由、有序的流动,能够优化配置,在这个基础上,继续推进东部产业的西移。

  (本文系中国城市报记者郭立琦根据国务院发展中心副主任王一鸣在2016中国特大城市高端论坛会议上的发言)

绿色产业点亮城市发展
用更宽视角看待影响区域变化的因素
京津冀环境污染问题与综合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