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是每一个地方招商引资的最理想目标,要吸引这些跨国公司,就必须要清晰地知道他们对总部、研发中心以及工厂的选址公司。据统计,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300多家选择在中国建立总部。跨国公司的选址规律也是各大中小企业竞相效仿的规律,它反映的是企业如何找到最合适自身发展的基地这一重大问题。
软环境:别把我们当政客
毫无疑问,软环境在大企业的择址决策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大企业如何判断软环境?很可能源自对小细节的体悟和观察。
帝斯曼(中国)有限公司首席财政官 Eric Lodder讲述了一个有趣的例子,“我曾到一个相对偏远的工业园区旅行,在旅馆吃饭的时候,我用了筷子,结果突然出现很多人,围观我这个老外,这样的地方,我们不太会去,可能风险会很大”。Eric Lodder认为,“人”是选址决策中,最受关注的因素,“他们得有经验、有技术,而且受过良好教育,否则建起来的东西再漂亮也没有用”。
从短期接触开始,招商人员的行为和素质,也被大企业看在眼里、记在心头。联合利华(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北亚区副总裁曾锡文犀利的指出了三个“请别”:
“第一,我们不是政客,请别一大堆人到机场拿着鲜花横幅来迎接,第一感觉就是这里没来过几个大公司;第二,我们不是食客,别拿野生动物吓唬我们、大吃大喝,珍贵的时间请用于交谈;第三,我们不是游客,别拿本地的名胜古迹来忽悠,如果有时间,我们自己会去看。”
作为一家化学品公司,富美实则非常关注园区定位的稳定性,“我们理想的园区,定位要有稳定性,环境政策必须遵守透明性、一贯性和一致性”,该公司中国区总裁徐国君说,“环境政策许诺什么样,落实就什么样;今天是这样,十年后也是这样;对我这样,对别人也这样。”
决策基准:市场与成本
对市场与成本的考虑,往往是500强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选址决策的基准。
久保田(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饭岛宣昭指出,作为生产基地的投资,会首先考虑当地的市场规模,另外,会考虑海外生产、返销日本、以及相应汇率带来的综合风险和成本,“如果预算可以接受,会成为投资的一个选择”。
另外,当地有无制造技术能力比较高的供应商存在,是久保田考虑的重中之重,“非常重要的是,能否在生产基地附近,得到中国本地企业制造商的支持和帮助,即当地是否有足够的供应商,这些供应商具备相应的制造技术和能力”。
徐国君则认为,宏观范围的选址,跨国公司绕不开的四个方面,即政局稳定性、社会稳定性、经济稳定性和知识产权保护。一旦硬指标满足约束条件,软环境的重要性将随之彰显。
决策周期约2年
希望引入世界500强?最好还要有一些耐心,他们的投资周期一般较长,大额投资可达两年左右。
“一般3亿日币,2000万人民币左右的投资,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做预算和决算;3—10亿日币,也就是2000万—1亿人民币左右,需要一到两年时间;1亿人民币以上的投资,需要2年的时间,其中包括一年左右的财务研讨和认证。”饭岛宣昭介绍。
“大公司投资决策期比较长,前面差不多要一年,真正定下来,专业考察至少8个月,这段时间,恨不得一个月跑两三次。”曾锡文表示。
“根据我的经验,一个项目,一般要花两年时间,经历三部曲。第一步,业务部门出面,主要了解市场、供应链等方面;第二步,经项目审查委员会综合性审核,一般会考察成本风险、投资回报率等问题;最后一步就是董事会决策。”徐国君介绍了富美实公司的投资决策过程。
突出问题:无整地,偏重投资额
作为联合利华北亚区副总裁,曾锡文一直负责联合利华投资点的选择,他对当前园区存在的一些误区有清醒的认识。
“第一个误区,开发区在建设初期,由于急于招商,缺乏规划,导致后期土地分散,很多园区到后来根本没有足够的整块土地供大企业使用,”曾锡文说,“这里面的问题是,太注重短期效应。”
另一个误区是,园区在招商时,偏重投资额,而忽视产值。“有的公司投资很高,但毛利率很低,给当地园区的贡献其实有限,高产值投资,却往往有更大带动,我建议园区计算单位面积产值和税收。”曾锡文指出,有些园区往往会为企业开出的动辄几百亿的投资额而心动,却不知其只是拿着几亿美金到处游说要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