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6年10月17日 星期一

金融扶贫需借助互联网融资融智

■中国城市报记者 吉文惠 《 中国城市报 》( 2016年10月17日   第 08 版)

  近年来,我国在互联网金融技术、产业、应用及跨界融合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已具备加快推进“互联网+普惠金融”发展的坚实基础,但也存在传统金融机构运用互联网的意识和能力不足、互联网企业对金融产业理解不够深入、新业态发展面临体制机制障碍、跨界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等问题,亟待加以解决。

  目前,我国扶贫工作依然艰巨。金融要想做到精准扶贫,需将“融资”“融智”有效结合起来。在“互联网+”时代下,金融扶贫正在借助互联网打造金融扶贫“快车道”。

  互联网金融与普惠金融的发展目标有很强的重叠性。互联网金融并不只是简单地把金融产品移到互联网平台,而是旨在使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手段降低金融服务成本,改进服务效率,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可获得性。而普惠金融的宗旨是通过金融创新,使边远地区、小微企业和社会低收入人群能获得价格合理、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使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分享到金融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因此,二者的根本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可谓“不谋而合”。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为普惠金融的实现提供了途径。普惠金融的发展不是一味地“做慈善、搞平均”,而是需要借助市场化实现可持续发展。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数字化金融已呈现出货币形态数字化、金融业务信息化、金融服务移动化的显著特点,借助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已逐步在多个领域实现了正常运转,同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特别是在移动支付等领域的尝试创新,已证明互联网金融可以成为金融新业态局面下的一支重要力量。因此,借助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加快推进普惠金融事业的前景十分光明。

  互联网金融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特性,减少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扩大金融服务受众的范围,提升服务质量,进而促进普惠金融的发展。具体促进作用包括6个方面,降低交易成本,扩大覆盖范围,创新信贷技术,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拓展金融服务边界,提升金融服务质量、扩大消费需求。

  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正在成为金融扶贫的新实践,也是新时期发展普惠金融的创新。有专家认为,互联网金融不仅可以助推商业银行业务转型,还将成为社会经济全面进步的创新动力,因此,要改变“三农”领域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

  与财政等其他扶贫开发方式相比,金融扶贫立足于开发式扶贫,坚持可持续性原则,既讲资金投入又讲风险防控,着力增强扶贫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融资”和“融智”都显得非常重要。

  普惠金融的提出为互联网金融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普惠金融”已被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该项事业的成效将直接关系到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与否,势必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点话题。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核心是创新。以往对于创新,从政府到市场给予的包容度还不是足够高,但借助普惠金融发展等深化改革的倒逼机制,创新的力量将被进一步激发,互联网金融也必将迎来新的提速阶段。

  专家指出,在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过程中,金融机构也会面临一些困难。为增强金融扶贫的精准度和有效可持续性,需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增强金融扶贫合力。

  比如,大多数贫困户的家庭净资产为零,现金流也基本为零。在“双零”的情况下,如何对这些贫困户开展与一般农户不一样的信用评级,向他们提供信用贷款,成为一个难题。因此,优化信用环境成为迫切需求。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副行长曲家文建议,一方面,应建立面向所有涉农金融机构的农户信用信息征集和信用评级体系,整合各部门信用信息资源,形成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降低金融服务成本。另一方面,应推动建档立卡信息系统与金融机构的互联互通,保证金融机构能够实时获取贫困农户的基本信息。

  此外,要想调动金融机构参与扶贫的积极性,建立金融风险分担机制是关键。专家认为,金融产业扶贫如果不能更有效防范信贷风险,就很难做到可持续发展,应进一步完善贷款贴息与风险分担机制,对扶贫服务的主办银行予以制度倾斜。

大学生理财失衡 商教育亟待完善
金融扶贫需借助互联网融资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