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6年10月03日 星期一

学习并弘扬湘学品格

■陈柳钦 《 中国城市报 》( 2016年10月03日   第 25 版)

  中华传统学术文化博大精深,既体现为不同时间形态而波澜迭起的历史学术思潮,又体现为不同空间形态而风姿各异的地域学术传统。“湘学”就是中华传统学术文化的地域化形态之一,不仅有中华文化的共性,更有自己的内涵和特点。湘学经历了楚南之学、湖湘学派、船山之学、晚清经世理学等发展形态,形成了学术传承及其形态,即所谓学术谱系。到清朝末期民国初期,注入了近代科学的因素,由此而转型为近代湘学。湘学是一种极富湖湘地域特色的学术思想,在中国传统学术思想史上有其特定地位,而近代湖湘大地人文显赫,风物荟萃,更激发世人对这片土地及其所孕育的文化和精神,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曾国藩说:“湖南之为邦,北枕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蜀,群苗所革,盖亦山国荒僻之亚。然周之末,屈原出于其间,《离骚》诸篇为后世言情韵者所祖。逮乎来世,周子复生于斯,作《太极图说》、《通书》,为后世言义理者所祖。两贤者,皆前无师承,创立高文。上与《诗经》、《周易》同风,下而百代逸才举莫能越其范围。”这道出了湘学的渊源与历史地位。湘学是湖湘文化的内核,也是湖南精神的理论表现形式。从“六经责我开生面”的王夫之、“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民生以穑事为先”的曾国藩、“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到“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毛泽东,一部中国近现代史无不留下了湖南人光照史册的心路历程和湖湘文化世代传承的浓墨印迹。“心忧天下,敢为人先,实事求是,经世致用”构筑了千百年来湖湘文化的深厚精髓,成就了千百年来湘学传统的不朽品格。第一,湘学有重道的传统。正如湘学核心人物胡宏所言:“学圣人之道,得其体必得其用,有体而无用,与异端何辨!”再如毛泽东在青年时代曾说过:“有豪杰而不圣贤者,未有圣贤而不豪杰者也。圣贤,德业俱全者;豪杰,歉于品德,而有大功大名者。”说明了他对立德立功、德业俱全圣贤人格的追求。湘人为学追求大本大源,上下求索、天人合一。湘人为人心怀天下、心系天下、心忧天下。第二,湘学有力争图变的精神。屈原是求变的,濂溪是求变的,王船山也是求变的,他们都深受《周易》的影响,读“易”思变,趋时更化。湖湘大地产生过一大批践行时代精神的先贤、伟人,是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资源宝库。从王夫之的“六经责我开生面”到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从谭嗣同的“为维新变法而流血”到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千百年来,作为湖湘精神传统的湘学一直不乏改革求变、敢为人先的创新品质。也正是这种勇于并善于创新、勇于并善于“傲立潮头”的改革创新精神,曾激励千千万万湖湘儿女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的逆境中变革图存,并总是能将危难中的民族带向柳暗花明的新天地。第三、湘学有知行合一的态度。从知行统一于“礼”的儒学,知行统一于“理”的理学,知行统一心的王阳明的“心学”,到知行统一于“行”的船山学,千年湘学使中国哲学为之一变,经世致用、知行合一、实事求是,成为近代中国救亡图存、革故鼎新的锐利武器。第四,湘学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湘学其实是百家之学。湘学是一条开放的河流,吸收容纳了各地各派学术思潮,成就了湘学之博大精深,推动了湘学的与时俱进。

  历史早已证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气质,对其发展道路和未来走向的影响至深至远,有什么样的精神气质,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发展结果。在华夏五千年文明进程中,三湘儿女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湖湘文化,孕育了独树一帜的湖南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泱泱中华精神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激励了无数湖湘子弟奋勇前行。在中国精神形成、演变和发展的历史上,滋生传衍于湖湘大地、打上深深湖湘地域烙印的湘学曾经作出过突出贡献,占据着重要地位。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在竞争激烈无与伦比的时代,湖南人要像过去“充满革命自信”那样“充满经济的自信”,必须宏大湘学。宏大湘学能为湖南发展筑牢思想之魂、赢得战略主动、赋予基本依循、提供持久动力和凝聚四方力量。可以说,宏大湘学是振兴湖南的自信之根、力量之源!

  当然,湘学从来都不只是湖湘之学,如濂学就是宋明理学的开山,船山思想是人类精神宝库的共同财富;湘学人物也从来不只属于湖南,从胡宏到王船山到毛泽东等大批湖湘翘楚,无不怀抱着匡济天下的高远情怀。因此,弘扬湘学,不只为湖南,更为天下;诵说先贤,不只为往世,更为今人。

  (作者系中国城市管理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湘军与理学
学习并弘扬湘学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