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6年10月03日 星期一

建立中国公共艺术的鉴别方法与思考逻辑

■卢远良 《 中国城市报 》( 2016年10月03日   第 21 版)

  由中国国家画院公共艺术中心编纂、中国城市出版社出版的《2015中国公共艺术年鉴》于2016年6月正式发行。

  2016年9月22日,我国第一部关于公共艺术的大型权威性年鉴《2015中国公共艺术年鉴》(以下简称“年鉴”)发布暨年鉴研讨会在北京中国国家画院举行。

  “年鉴”是中国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公共艺术年鉴。在中国国家画院公共艺术中心主任王永刚先生的大力推动下,编委会遵循法国年鉴学派的方法,将目光聚焦在2000年至2015年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历程,通过对资料大量的收集整理及对文献严谨的甄选和梳理,历时三年六个月,才得以形成目前我们看到的出版内容。这其中,主编王明贤老师为“年鉴”的编辑出版工作付出了大量的智慧和心血,他的工作态度值得后辈学习。

  公共艺术有别于其他艺术门类,其概念不以媒介属性进行划分。即便公共艺术在中国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其概念的界定仍较为模糊。因此,“年鉴”的编辑出版工作可谓如履薄冰,倘若没有足够开阔的视野,以及强大的综合统筹能力,对公共艺术的判断就容易形成偏颇之论。为避免这样的问题发生,中国国家画院公共艺术中心组织了文化界、建筑界、城市规划界的专家、学者、艺术家和设计师等,共同商讨,以期从多方意见和多元的角度来定义这本书。

  初阅“年鉴”,惊喜不断,但有关中国公共艺术的问题亦随之而来。为此,就“年鉴”目前的编辑形式与出版工作,将笔者之所见分析一二。

  《2015中国公共艺术年鉴》的出版具有划时代意义。它为读者(包括艺术家、设计师)提供了一个基础依据,即可根据“年鉴”收录的内容来思考什么是中国的公共艺术,并为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作出个人的预判,同时,它汇聚百家观点,将过去十几年的争论放在一本出版物上。“年鉴”本着对公共艺术平等开放的理解,让各家观点同处于一种无差别的状态,从而使读者将能够更好地去判断和分析中国公共艺术理论现状。

  在内容上,“年鉴”涉猎范围之广,亦实属少见。通过严谨的编辑梳理,对中国公共艺术过去15年的发展进行了全景式的扫描和提取,即便稍有疏漏,也不足以影响它成为一部好用的“工具书”。

  “年鉴”所选取的作品案例,一方面不再拘泥于所谓的城市雕塑,另一方面秉承着公共艺术的当代性、在地性以及开放性,既兼顾了传统的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艺术项目,也关注到众多不同型态的公共艺术作品。其中,不乏出现临时性的公共艺术,也有由建筑师主导的公共街道改造项目等。凡与公共领域(公共空间、文化语境、社会议题等)相关的创作,均有所涉猎。在笔者看来,这样的选取方式,对目前中国的公共艺术领域而言,是既新鲜而又富有开创性的举动,为未来消除某种公共艺术的特权起到铺垫的作用,也为鉴别中国公共艺术作品水平提供了某些参考的标准。当然,标准在未来必然会被再次打破。另外,“年鉴”将冯纪忠先生的《何陋轩》以经典档案的形式收录其中;邀请汪民安教授在“理论探索”栏目中选编部分有关“空间生产”的译著与论文,二举意味深远。

  开启“年鉴”编撰工作的难度是难以想象的,而以高水平、高质量完成并出版,则更是难上加难。想来编委会工作人员是摸着石头过河,其中也必有诸多无奈和遗憾。“年鉴”的不足,一定程度上是中国公共艺术的不足;“年鉴”的问题,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公共艺术潜在的问题。

  其中较为明显的问题是,“年鉴”缺乏对公共艺术专业教育版块的关注。在出版物的后半部分,“年鉴”一共选取收录了77本公共艺术有关书目。笔者发现,这些书目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中国公共艺术出版物的有关问题。就目前大部分的书籍而言,主要问题表现在:理论过于陈旧,内容过于接近或雷同,出版质量低且更新速度极为缓慢。

  有关中国公共艺术的种种问题,无法一一列举。笔者希望我们能够以中国第一本公共艺术年鉴的发行为起点,让我们直面问题的核心,在美好的愿景下共同构筑公共艺术在中国的未来。

  (作者系中展德美﹝北京﹞展览有限责任公司策展人)

城市公共艺术不要刻意标新立异
建立中国公共艺术的鉴别方法与思考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