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6年10月03日 星期一

从“最会做生意”到“喜爱阅读”

温州人只差一个城市书房

■中国城市报记者 张亚欣 《 中国城市报 》( 2016年10月03日   第 20 版)

  温州是中国民营经济发源地,温州人凭借独有的拼搏精神,成为中国最早一批“先富起来的人”,温州人也因经商绝学闻名于世,一直被称为“中国的犹太人”。因此,提起世人对温州人的印象,大多止步于“很会做生意”。

  草根创富的温州人,一直被认为未达到“有钱与有文化”的统一。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温州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比例仅7.1%,低于浙江平均的9.3%。如今,6年过去,温州人受文化熏陶的现状如何?

  亚马逊中国“2016年中图书排行榜”显示,在全国所有城市中,温州位居“最爱阅读城市”第3位,是唯一连续两年进入该榜单前三名的城市(2015年排第2位)。调查显示,2015年温州人人均纸质书阅读量为6.32册,远高于全国平均的4.56册。温州17间“城市书房”,总面积3000多平方米,今年上半年接待读者42万人次,借阅图书29万册,也远高于图书馆通常情况下每年10万人次/万平方米的平均读者接待量。

  短短的6年,是什么原因让温州人对读书的态度发生了如此之大的改观?

  书房人情味儿十足

  自2014年温州开出第一家“城市书房”至今,已有17家此类24小时无人值守的自助实体街区图书馆在温州“亮灯”。经过2年摸索,它们已然成为温州的城市地标和文化“新灯塔”,并逐渐向周边区县辐射。

  其实,“24小时不打烊”模式起源于台湾鼎鼎有名的诚品书店。诚品书店已经成为台湾的文化景点,许多国际旅人去台湾为的只是去一趟诚品。在诚品敦南店,经常可以听到广东话在空气中飘荡;前新加坡都市发展局局长刘太格,每到台北就到诚品买书;台湾观光局在香港的电视广告还加插了诚品书店的片断。一家民营书店能开到吸引游客、增加外汇收入、刺激经济、提升形象的地步,放眼全球,除了台湾的诚品书店,无出其右。诚品成为台湾文化提升的指标,还一度引起艺文界探讨“诚品现象”。

  在温州市图书馆馆长胡海荣看来,“一个人在家读书固然有滋有味,而大家聚集一处,安静地找书看书的氛围,却带着仪式感和庄重感,或能推动阅读的持续与深入。”

  温州人的“聪明”并非空穴来风。诚品书店对于台湾本土文化地标的成功树立,深深感染着亟待文化氛围熏陶的温州人,于是温州人开始在自己的土地上兴建和繁衍像诚品书店一样不打烊的书店。他们将这样的地方称之为“书房”,比起“书店”二字,多了几丝人情味儿,而少了几分功利。可不是吗?这种自助式的公共图书馆,面向所有人开放,完全免费,24小时不打烊。而且,虽然无人看管,两年来却从未丢过一本书,这便是温州城市书房比诚品书店多出来的人文魅力。

  温州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书房”能带来家庭的温馨感,“当很多人还没有条件配置自己的书房时,城市就应该为他们提供一个公共阅读场所,‘城市书房’就是城市居民生活的‘精神粮仓’。”

  多方支持解决成文和运营

  免费的城市书房背后,往往承担着巨大经济压力,温州城市书屋的成本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呢?“这种公益行为想要持续下去,需要有持续的资金支持、新的合作模式的探索和量入为出的运作。”温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柳升高表示,针对这一切,当地一直在摸索着。

  首先,政府的资金投入必不可少。2015年,温州市财政投入500万元,用于建设10个新的城市书房,而温州市图书馆的1000万元购书经费也分配到各个图书馆站点。

  温州市文广局相关负责人解释,他们在建不打烊书房之前,曾做过调查,“如果单单是24小时营业,对于读者而言,新鲜劲儿一过,图书馆的运营是个问题。”如果图书馆深夜运行还配有工作人员,那么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图书馆人力成本的增加。所以,温州城市书房不配备工作人员,读者凭借温州市图书馆借书证或市民卡,30秒就可完成自助借阅。

  但是,无人看管也不等于放任自流。为了应对突发事件,城市书房采取“凿壁偷光”的办法,向相邻单位借用保安,利用合作单位现有保安力量对书房进行维护,并且通过安置摄像头,对书房进行全方位实时监控。“依靠市民之间的相互信任与监督,城市书房运行以来没有发生不文明的现象,秩序、环境比有工作人员值守的图书馆阅览室还要好。”胡海荣说道。

  除了第一家城市书房,之后的自助图书馆都是以合作的模式运营,除了图书由市图书馆提供,其他如运营经费、馆址和装修等都由合作方提供。

  记者获悉,这些分馆有的是和企业合作,由企业提供场地和装修;有的是和街道社区合作,选址在原先的社区阅览室,经过重新设计装修后开放。

  书房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环

  据统计,2016年上半年,温州“城市书房”总流通人次44万人,外借书本21.8万册,办理借书证及开通市民卡1.3万张。这个24小时不打烊的书房,成为了温州的“城市之光”。至此,世人再也不敢给温州人扣上“只会赚钱,不爱读书”的帽子。

  这样的骄人成绩并非一蹴而就,温州提升市民文化内涵、培养城市文化氛围的种子何时开始播撒?政府在其中又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此前,浙江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为该省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出了全面部署。

  “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当中,政府起到主导作用,但是政府不能完全包了。”浙江省文化厅厅长金兴盛金兴盛说,浙江将引进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他举例称,很多乡镇建了乡镇文化站,过去的运营都是由政府大包大揽,这几年浙江引入第三方的社会组织来运营乡镇文化站,政府则对开放时间、人流量等进行规定。

  在各项工作落实下,现如今,浙江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到了持续发展,其中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得到完善,该省建成县级以上文化馆102家、公共图书馆100家、博物馆105家,图书馆乡镇分馆557个、农村文化礼堂5371家,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室基本实现全覆盖。

  温州的“城市书房”正是浙江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项目典型。作为国家第三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之一,“城市书房”在2015年和2016年连续两年被列入温州市“十大民生实事”。其建设经验不仅引来不少城市参观学习,也为温州市政府正编织的“城市书网”构想奠定了基础。无论是公共图书馆、大型书店,还是城市书房,它们都是城市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相较于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书店这些零星分布的文化载体,静谧地散落在街头巷尾中,更能诠释出一座城市的味道。

温州人只差一个城市书房
让不眠灯光陪护读者潜心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