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6年09月19日 星期一

武汉大学曾获鲁班奖的第一高楼被拆除

“短命”建筑为何层出不穷?

■中国城市报记者 郑新钰 《 中国城市报 》( 2016年09月19日   第 11 版)

  9月10日,随着一声爆破声,武汉大学曾获鲁班奖的“变形金刚”楼轰然倒塌,永远消失在尘土飞扬中。随后官方表示,这座楼拆除后的原址上,将重新设计建造新教学楼建筑群,从而复原武汉东湖南岸沿珞珈山优美的自然山际线。

  被拆教学楼曾获鲁班奖

  据了解,这座被拆除的教学楼为武汉工学部第1教学楼。1997年12月1日,该教学楼在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破土修建,2000年6月投入使用。该楼地面20层,楼高88.3米,面积3.85平方米。

  20年前,在高校扩招的背景下,各类用房面积紧张,这座教学楼秉承“向高度要空间”的设计理念,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更值得一提的是,它不仅仅是211工程建设的重点项目,还曾获得中国建筑工程质量最高荣誉奖——鲁班奖。作为工学部的标志性建筑,一直被在校师生们寄予了比较深厚的感情。

  为什么好好的教学楼要被拆除?武汉大学官网给出了理由:建筑体量和建设高度不符合2011年经住建部批准的《武汉东湖风景区的总体规划(2011-2025)》。规划中要求,城市建设要充分考虑东湖的自然景观特色,不能破坏东湖山水空间构架和尺度,要严格控制湖滨地区和迁入城市内部的洪水和嵌入的洪山、珞珈山过渡带的建筑高度、体量、色彩,与自然山际线相呼应,对不符合规划的建筑予以拆除。

  事实上,这座教学楼从建设之初就因楼层过高与周围景观不协调而广受争议。作为教学楼的设计者——著名建筑师何镜堂在楼宇动工前两个月就曾发表论文称:“无论是新建,或扩建都应保持风景区与原有地形、地貌和山光水色的和谐统一,在体型、布局、层数、高度、色彩和格调上都应认真考虑,不要破坏风景区的整个环境气氛。”同时这篇文章也强调,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的各类用房使用面积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因此也给建筑设计师带来了一个难题。然而楼终归还是建了。

  建有建的理由,拆也有拆的理由。当初楼宇在建设时并没有违反规划,时隔多年之后,却有违于现有规划,再拆除合理吗?

  对此,清华大学城市规划教研室主任谭纵波向记者表达了他的观点。“我国的规划对于建设活动的管理,只有发放两证一书时具有强制力。即,如果没有发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许可证,建房是违法的。但已经建起的建筑和新编的规划之间有不符的地方,我认为并非违法。因为法律上有不回溯的原则。”谭纵波说。

  “短命”建筑比比皆是

  记者查阅我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后了解到,重要建筑和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耐久年限为100年,一般建筑为50~100年。但事实上,放眼全国,类似的短命建筑比比皆是。

  2010年2月,南昌的著名地标五湖大酒店被整个爆破,存活仅13年;2012年6月,投入约8亿、寿命仅不到10年的沈阳绿岛体育中心就被爆破拆除;2013年5月,有“湖北省最长高架”之称的武汉市沌阳高架桥最长寿命定格在16年;2015年11月,仅完成主体和外立面建设的118米高的环球西安中心金花办公大厦,尚未投入使用即宣告“死亡”。

  早在2014年,中国建筑科学院就曾估测:“十二五”期间每年过早拆除建筑面积将达4.6亿平方米,如果按照每平方米拆除费用一千元人民币计算,则每年建筑过早拆除要花费4600亿元人民币。

  费钱又费力。为何这些建筑建了又要拆?记者梳理后发现,这些被拆的“短命”建筑中,有一部分是因为建筑质量不过关,商业利益、形象政绩等原因严重不合理被拆除;而更大一部分则是由于规划调整、经济利益驱动、追求GDP等因素,对正常使用的建筑物拆除,人为缩短了建筑寿命。业内人士分析,随着土地价格的快速上涨,拆迁置换带来的土地收入,也成为推倒“短命建筑”的重要推手。

  华中科技大学力学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赵宪尧认为,城市建设被反复折腾,建设合乎程序、拆除也合乎程序的背后,是体制机制的不顺以及法律法规的落实不到位,是依靠“权威”作决策而非“科学性”考量的结果。

  “城市建设本应是可持续的,不论是拆除或是建设均应慎重,其被不断的“折腾”难以具有科学性,是片面追求GDP和政绩的结果。”赵宪尧说。

  如何延长建筑“寿命”?

  现如今,我国正在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怎样让建筑不成为城镇化进程中的“牺牲品”?

  谭纵波表示,对于专业问题,要用专业的方法来解决;除此之外,全民要理解规划建筑,它是一个科学。

  赵宪尧认为,有关城市建设方面的法律法规已经相当完善,关键在于执行,应通过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完善追责程序;同时,有关部门负责人还应综合听取不同意见并决策出最合理方案。

  此外,一位不愿具名的建筑专家向本报记者表示,对于建筑设计本身来说,建筑城市化将是未来建筑设计突破自身局限并且寻求新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他解释称,所谓建筑城市化,就是重新组合建筑内部功能与城市基本功能,在二者相互交融与渗透的过程中提高整体功能效率。比如空间上高效化,整体功能最优化;环境上满足城市的功能需求、情感需求、审美需求以及文化内涵等多种附加目标。强化建筑与城市的整体性和关联性,从而保持城市特有的地域场所性和文化多元性。

  专家还指出,规划方案是建筑业的龙头,龙头怎么甩,龙尾怎么摆。好的城市规划,才能使建筑群落和谐处理历史、当代与未来的关系,把握自然生态之美,创造人工设施之善。这就需要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才能留下穿越历史的经典建筑。

“短命”建筑为何层出不穷?
建筑色彩 点亮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