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6年09月12日 星期一

谁将是“十三五”城市化的领舞者?

■刘士林 《 中国城市报 》( 2016年09月12日   第 27 版)

  “十三五”开局,“自其变者观之”,新变化、新气象如雨后春笋,令人应接不暇。“自其不变者观之”,人口、经济和创新要素高密度集聚的城市和城市群,必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核心区和主平台。而目前走在前列的城市和区域,也多半是未来五年国家发展的主角。这是考察和预测未来五年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重要视角和框架。

  开局之年:长三角哪里去了?

  在经济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下,由于“物质生产”决定“精神生产”的原理,经济实力的权重不仅不会下降,还会大幅度上升。这是重新审视城市发展的基本出发点。

  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在城市中表现最好的是重庆。这一年,重庆GDP增速达到11%,自2002年以来,这个增速一直保持在两位数以上。据重庆统计年鉴,从2010年到2014年,重庆GDP平均增长速度高达14%。而一直把经济中心作为奋斗目标的上海,2015年GDP增速仅为6.9%,反差巨大。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在区域中最抢眼的是广东。据最新数据排名,2015年广东省的财政收入为9364.76亿元,财政收入增速为12%,GDP增速为8%,分别位列31省市的第一位、第八位和第十六位。一直雄踞中国区域发展之首的长三角,虽然江浙沪三省市人均GDP均突破1万美元,江苏省调查局、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的数据还显示,江苏省2015年GDP总值为7.06万亿元,仅次于广东,但总体气势已不如前。

  未免落寞的是上海和长三角。2008年,就有重庆十年“赶京超沪”的言论流出。从2005年到2014年,重庆与上海GDP的差距由近3倍缩小到1.65倍,与北京的差距由2倍缩小到1.5倍。早在1976年,戈特曼就把“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密集区”看作“世界第六大城市群”。国内一份研究报告曾预测,长三角经济总量在2018年将赶上东京城市群,成为世界第一。但其中也提到一个条件,就是长三角必须年增长11%,而东京城市群的增速为2%。就目前情况看,这个目标未免有些奢望。

  由此可知,重庆和广东的“逆势上扬”,十分难得,也最有希望成为未来五年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如果对广东而言,这只是“扬眉吐气”,那么对重庆而言,简直是“翻身做主人”了。

  数据说话:珠三角和成渝两枝并秀

  与“事实胜于雄辩”不同,在大数据和数字化的时代,各种看似干枯乏味的数据信息,比人们的感受和经验更能反映出现实的存在。把珠三角和成渝经济区的主要数据放在一起,就有助于我们了解“十三五”时期谁将执中国经济的牛耳。

  一是核心城市GDP全部进入全国十强。在珠三角城市群,有“北上广”中的广州,该市2015年GDP总量为18100.41亿元,位居全国第三位。在成渝经济区,作为我国四个直辖市之一的重庆,2015年GDP总量为15719.72亿元,位居全国第六位。在珠三角,还有最具活力的深圳,该市2015年GDP总量为17500亿元,位居全国第四。在成渝经济区则有成都,该市2015年GDP总量为10801.2亿元,位居全国第九。这四个城市全部进入2015年中国GDP十强,但从GDP总量看,珠三角略胜一筹。

  二是核心城市GDP增速保持在中高位。在珠三角城市群,广州2015年GDP增速为8.4%,深圳2015年GDP增速为8.9%,前者与2007年的14.9%相比,后者与2007年的14.8%相比,尽管都不可同日而语,但均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上。在成渝经济区,重庆2015年GDP增速为11%,比2007年的15.9%有较大回落,但仍顽强坚守在两位数。成都2015年GDP增速为7.9%,比2007年的15.3%下滑近半,但如果和上海、北京的6.9%相比,这个战绩仍可谓差强人意。从GDP增速上看,成渝经济区扳回一局。

  三是最大差距在于城市经济发展质量。2014年,重庆人均GDP为47850元人民币,成都人均GDP为70337.61元人民币,而广州同期人均GDP为128478元人民币,深圳高达149495元人民币。总体上看,珠三角在人均GDP方面优势巨大,这是成渝经济区在实施共享发展方面必须要补的“短板”。从单位GDP 能耗看,相关数据显示,2009年重庆的单位GDP能耗为1.18吨标准煤/万元,单位GDP电耗为894.3千瓦时/万元,而广州同期单位GDP能耗仅为0.65吨标准煤/万元,单位GDP电耗为660.8千瓦时/万元。这说明,珠三角GDP增长对能源的消耗程度更低,对自然和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要小许多。重庆和成都的问题在成渝经济区具有普遍性,要想真正进入第一阵营,必须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

  规划解读:谁的文本表述更有利

  规划本身不是“墙上挂挂”,而是一根调配资源和指引发展的“软指挥棒”。由于涉及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全局,“十三五”规划对我国自然环境、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的影响也是综合性的和深层次的,远远重于其他规划。在这个规划中处于什么位置,获得了怎样的红利和实空,历来为各界高度关注,并初步圈定了可以分到多大的“蛋糕”。

  在国家战略层面上,早在1980年代,国家就开始推进“长三角经济区”。2008年,国务院正式发布《长三角区域发展规划》,首次提出要建“世界级城市群”。2009年,珠三角紧随其后,也拿到国务院发布的区域发展规划,实际时间相差不到三四个月,同样提出建“世界级城市群”。2015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京津冀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并列为国家三大区域战略。成渝经济区的规划发布于2011年,提出成渝经济区要建成“西部地区的经济中心、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深化内陆开放的试验区、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和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保障区”。由于各种原因,它们的差别在所难免,但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中,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经济区等依次名列其中。由此可知,四大城市群还是可以坐在同一个“圆桌”前。

  从此次“十三五”规划文本看,关于三大城市群定位表述最值得注意。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在我国目前发育最好,但作为领头羊的长三角明显出现了“表述乏力”。关于珠三角,提出了“支持珠三角地区建设开放创新转型升级新高地”。对于京津冀,首次明确了“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而关于长三角,写的却是“提升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三大城市群功能,发挥以上海‘四个中心’引领作用,构建中心城市带动、中小城市支撑的网格化、组团式格局”。一方面,长三角没有单独成段表述,而是和长江中游、成渝一起被并入长江经济带。另一方面,作为长三角首位城市的上海,只是重复了浦东开放时期的“四个中心”,而上海人自己努力的“国际大都市”“全球城市”均未写入。这是长三角在我国“五年规划”历史上“表述最弱”的一次,也是值得认真反思和探讨的。

  “世事如棋局局新”。纵观整个规划文本,未来五年内,珠三角确立了“新高地+对外开放”,京津冀确立了“世界级城市群+科创中心”,长三角确立了“四个中心+科创中心”,成渝经济区确立了“提升城市群功能”,再加上《加快城市群建设发展》部分提到的其他城市群,共同构成了未来五年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体构架,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城市”风貌已隐约在望中。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

谁将是“十三五”城市化的领舞者?
盘点“十三五”规划的新型城市建设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