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6年09月12日 星期一

郴州“三绝碑”的那些事儿

■中国城市报记者 全亚军/整理 《 中国城市报 》( 2016年09月12日   第 25 版)

  郴州,一个古老的地方,古老到古人专为它量身定做了一个“郴”字。在汉语字典里,“郴”字只表示地名,没有其他含义。

  郴州地处南岭山脉与罗霄山脉交错、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分流的地带,这里群山环抱,森林密布。据史料记载,聪明的郴州人随形赋意,独创“郴”字,意为“林邑之城”。明嘉靖年间吏部尚书郴籍大学者何孟春对“郴”字释义亦为“吾州制字‘郴’,以多木名。”这就是“郴”字的来历。

  在古代,华夏文明主要集中于广大中原地带,南方相对落后,加之交通不畅,处在群山环抱的南岭郴州,在相当一段长时间处于荒蛮之地。正因如此,郴州成为众多迁谪官吏驻足之地,这给郴州带来了独特的文化——郴州流寓文化。

  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词人秦观(字少游)因新旧党相争,遭贬徙,从京城来到郴州。他以委婉曲折的手法,倾诉自己缕缕被贬的凄苦与哀怨,写下了蜚声词坛的千古绝唱——《踏莎行·郴州旅舍》:“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水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此后,秦少游将这首词抄寄给了苏东坡。苏东坡看后爱不释手,而且常拿出来诵读。特别是在秦少游逝世后,苏东坡出于怀念和惋惜之情,在其词后写下了“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的跋语。书法家米芾获秦词、苏跋,感慨万分,在一副扇面上挥笔写就,更增添了词、跋意境。

  南宋年间,郴州守将邹恭命人将米芾所书的秦词、苏跋,镌刻在苏仙岭的一块石壁上并题词:“淮海词、东坡跋、元章笔”号称三绝。此后,文人墨客到郴州,都要来此“朝拜”,成为郴州最负盛名的文化名胜。

  何谓“三绝碑”?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公认的是,有以下三种情况之一者,方称得上“三绝碑”:一是碑文、书法、刻工均精妙绝伦,又能汇于一碑的;二是文章、书法与文章所述之人的德政功绩杰出,又能汇于一碑的;三是文章、书法及镌刻之石奇特又能汇于一碑的。但不管哪种情况都离不开文章、书法的精绝为其基础。

  位于湖南郴州苏仙岭白鹿洞附近石壁上的摩崖石碑,高52厘米,宽46厘米,刻有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词和苏轼跋,行书,计11行,每行8字,乃米芾手迹。此碑因集“秦词”“苏跋”“米书”于一身而位列十大“三绝碑”之首。

  关于“三绝碑”的发现与保护,郴州人忘不了伟人毛泽东。1960年3月的一天,毛泽东南巡的列车走到湖南长沙附近,将省地委书记叫到列车上汇报工作。说到湖南的文化底蕴深厚,毛主席就问郴州地委书记来了没有?陈洪新站了起来。毛主席说,有名的‘三绝碑’就在你们郴州。陈洪新一下懵了,回答不知道。陈洪新是工农干部,到任的时间也不长。毛主席就将“三绝碑”中秦少游的词背了出来,之后,毛主席又一句句作了解释。

  陈洪新听了感到很惭愧。回来后,就在地委常委会上专门讨论此事,常委们都不了然。于是,广为发动,四处寻找。当时,郴州市专科学校有个历史老师对诗词有研究,提供线索说,郴州是有个“三绝碑”,可能就在苏仙岭上。这样,又漫山遍野搜寻,果真在苏仙岭的山坡石壁上找到了,视如珍宝, 就将这片树林地辟为公园,取名苏仙岭公园,并把三绝碑加以保护起来。 

郴州“三绝碑”的那些事儿
浅谈城市文化建设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