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6年08月22日 星期一

若轻若重 大医大雅

—记“湘雅名医”唐举玉

■刘琴 《 中国城市报 》( 2016年08月22日   第 26 版)

  唐举玉

  举轻若重 一丝不苟的呕心砥砺

  2013年11月5日黄昏,湘雅医院急诊走廊的平静突然被打破,一群操着常德口音的人挤满了过道,他们七嘴八舌地比划,原来是来自常德的周先生的左手不慎卷入车间的螺旋叶片中,整个左前臂瞬间被完全撕脱绞断。这就是后来《潇湘晨报》《湖南男子断手“寄养”小腿上 一个月后成功回植》故事的原版。随后美联社、路透社、英国广播公司、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加拿大多伦多邮报、凤凰卫视等全球百余家权威媒体在显著位置或黄金时段重磅发布,特别是国际知名媒体美国CNN头条播报该新闻,在国际引起很大反响。霎时,洛阳纸贵,全球轰动。全世界都在好奇这医学奇迹的诞生轨迹,唐举玉教授因此广为人知,名声大振。

  但唐教授告诉我,其实此例寄养再植并不是他所开展的高精尖手术中技术难度最大的手术,只是被新闻媒体报道后,老百姓局限于对医学的理解,媒体局限于新闻画面的猎奇,只报道了这一例而已。

  那么,这唐教授炉火纯青的精湛医术如何得来?笔者从资料到现场,从现象到本质,不断追问,窥得一二。

  唐教授告诉我,做显微外科医生,必须同时具备五个方面条件。

  第一,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送到显微外科来的病人,相当一部分是断指或断肢,通俗的说法就是整个手脚都被撕裂或离断,甚至皮、肉、筋、骨分离,或手脚离体,血流如注,场面惨不忍睹,还有病人无法忍痛的尖叫和家属心急如焚的哀求,要求医者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第二,要有大爱之心。来显微外科治疗的病人除了断指断肢患者之外,许多是慢性溃疡患者,有些病人合并感染或恶变,皮肤、肌肉溃烂,流脓不止,有些病人创面蛆虫涌动,恶臭无比。清理这样的创面,没有真诚的爱心,没有视病人为亲人的大爱心态,那是干不下去的。第三,要有高度的责任心。显微外科手术风险大,术中一针缝合不好、引流管放置不当、包扎过紧等任何一个细节疏忽都可导致手术失败。手术后还有一周的危险期,术后监测不到位、处理不及时同样可能前功尽弃。一旦手术失败,轻则导致患者病程延长,遭遇更多伤痛,重则可能带来截肢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从事显微外科要求术者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心。第四,要具备精湛的医术。需要显微外科处理的患者大多是别的学科处理有困难或处理不了的疑难患者,术者不但要医术精湛,还要不断创新,精益求精,才能让患者获得最好的治疗效果。第五还需具备灵巧的双手、强健的体魄和坚韧的耐力。显微外科是外科学领域技术含量最高的一个学科,也是最能体现外科精髓的专业,要做好一名显微外科医生,要拥有灵巧的双手,还要具备敏锐的思维、很高的悟性及对专业的痴迷,最关键一点,你还得具备强健的体魄和坚韧的毅力。

  具备上述五条,只能说明你是一位合格的显微外科医生。要成为名医、大医,还得付出常人甚至医生自己都无法理解的辛劳和汗水。

  “这么多年,你一直在我心口幽居,我放下过天地,放下过万物,却从未放下过你。”仓央嘉措的的爱情诗揭示了唐举玉教授对生命、对自己从事的显微外科的虔诚。为了中国显微外科的荣光,唐教授呕心沥血地坚守,两次付出了血的代价。

  显微外科是精细活。中国古话说,慢工出细活,在医疗界,谁都知道,在密如蛛网、细如发丝的血管上分离、吻合,医生的工作是高度紧张并具超高强度,一台手术,短则四五个小时,长则七八个小时,甚至二十几小时。主刀医生必须长时间一个姿势,不能有丝毫颤动、差错,缝合血管的关键时刻呼吸都得屏住(不能出气),久而久之,唐教授落下了严重的肩颈劳损,有时强忍着剧痛为病人做完手术。有时大手术,助手换了两三拨,他一直坚持到最后。助手有时累得坐着趴在显微镜上就睡着了,亦有过助手下手术台是扶着墙慢步移出手术室。看到助手极度疲惫的身影,唐教授说:“我好心疼他们,因为手术台上助手比主刀更累。”听到这里,我的眼眶噙满泪花,我问:“老同学,你心疼他们,你不心疼自己?手术台上,你是因为精神高度紧张、高度集中,忘记了疲惫,下手术台后,疲劳就会困扰你。”他说:“我没什么,看到一个个手指、一块块皮瓣由苍白变红润,病人一个个肢体经过我的努力被保住,我就不累了。”好平淡的话语,好质朴的关怀,我终于理解了弘一法师所说的,“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南湘雅,北协和”,久负盛名的湘雅已经成为南中国老百姓的生命守护神,所有的疑难杂症,老百姓认为湘雅都能解决。因此,湘雅的医生就必须每天面对各种特奇特难的病症。而显微外科因为总是面对断手断脚等急迫情势,患者及其家属就更加火急火燎。这样,因为每天必须二十四小时待命,因为常年没有白天黑夜之分,因为常年饮食不能定时,没有规律,加至长期致力于疑难病症带来的精神紧张与压力,为此,唐教授患有严重的胃病,先后两次胃大出血,在南华、湘雅的两次创业,两次付出了血的代价。他怕父母担心,都不忍心告诉父母。外表儒雅的唐举玉身上集聚了湖湘血性的勇敢与果敢,特别突出的是邵阳人与生俱来的蛮劲与狠劲。凭借这份狠劲,唐教授至今已成功完成一万多例手术,每一例手术他都是精益求精、力求完美。正是这种不计毁誉,正是这种亲力亲为,正是这种吃得苦、耐得烦、覇得蛮,正是这种举轻若重,造就了湘雅名医唐举玉。

  台湾作家张晓风说,一个真正的医生怎能不是一个圣者?他必须以人病己病的同情,贴近别人的痛苦,体谅别人的忧伤。唐教授经常告诫自己的学生,多读一些医学以外的书,医药的作用有时是有限的,惟有不竭的爱能照亮一个受苦的灵魂。如果只是一个能收到医疗费的医生,那他是失败的。我们湘雅的医生必须能收到病人真诚的感念。正是这种高度的人文关怀,使得唐举玉不仅选择了做医生,而且坚定信心做最苦最累且不见得被人理解的显微外科医生。为了显微外科,他舍弃了很多。唐教授说,他放弃了唯一的业余爱好——围棋。为了显微外科,对家庭,他亏欠太多。为了显微外科,他成了真正的“专家”,除了医学,他好像什么都不懂。

  举重若轻 站在医学峰巅的绚丽绽放

  熟悉唐举玉教授的同行都称赞他勤于思考,勇于创新,从医20余年来,他在显微外科领域实现了系列技术创新,先后成功开展显微外科新技术300余项,其中多穿支联体穿支皮瓣移植术、血流桥接显微削薄分叶穿支皮瓣移植术、小儿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移植、联合应用伊利扎偌夫技术和显微外科技术治疗复杂性先天性胫骨假关节等数十项技术,填补国内、国际空白。他在各种难治性创面修复、骨缺损、骨坏死、骨不连等治疗方面均具有很深的造诣。他是我国率先将伊利扎偌夫技术融入显微重建领域的专家之一,联合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和伊利扎偌夫技术治疗各种复杂创伤、畸形及难治性骨病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他是我国创伤骨科领域最早开展穿支皮瓣游离移植手术的专家,他在创伤骨科领域所开展的穿支皮瓣移植术式种类、完成的病例数、成功率都居于世界领先水平。也正因为如此,在同行眼里,很多无法救治的严重复杂伤,他往往能起死回生,屡屡创造生命的奇迹。

  湖南衡阳小阳硕案例,大网膜移植,世界首创。2004年,3岁小阳硕一人在家,家中突然着火,头面双手被严重烧伤,送到医院时命悬一线,而且是面目全非、惨不忍睹。经过全力抢救,生命体征趋于稳定,面部双手创面逐渐愈合,但因为头发着火,头皮几近烧毁,头顶骨骼也全部烧黑,如何修复孩子头顶巨大创面成为世界难题。选择皮瓣移植需要破坏身体多个部位,创伤大,风险高;大网膜血运好、抗感染能力强,在成人有应用报道,但查阅国内外所有文献资料,未见有关儿童大网膜移植的解剖与临床应用报道。3岁小儿大网膜能够切取多大?血管口径有多粗?管壁有多厚?均无从得知。为了选择最小创伤的术式,让患儿达到最佳的修复效果,唐举玉教授为患儿选择了国际尚无先例、难度更大的大网膜移植手术。尽管术中遭遇小儿大网膜的动脉纤细、特别是静脉管壁菲薄等难题,但凭借他多年练就的微小血管吻合之绝技,成功破解血运重建之难题,一次手术让头顶巨大颅骨外露坏死创面得到成功修复,使患儿也免除了颅骨感染、脑脓肿致命性并发症。这鬼斧神工之技术,让同行赞叹不已。

  湖南株洲肖莹案例,保命之后求美。株洲15岁女孩肖莹,不幸因车祸单脚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多发粉碎骨折、血管神经损伤。许多专家认为,肖莹如此严重的伤情,截肢是无法回避的选择。她的父母最初是强烈要求保肢,但听到保肢的难度之大、风险之高,最后被迫同意医生的建议。但肖莹爱好舞蹈,她有一个舞蹈梦,又处在特别爱美的年龄,坚决不同意截肢。唐教授开始也纠结,因为截肢手术难度小,风险小,但女孩的一生将在残疾人的阴影中度过。而按女孩要求的话,通过显微手术救治,风险极大。最终,他决定不计毁誉,为女孩一生的美丽追求而担当。他创新应用嵌合穿支皮瓣与改良背阔肌皮瓣组合移植,最终不但成功保住了肢体,还恢复了良好的外形和功能。术后一年,湘雅医院回访,小女孩走路健步如飞,脸上洋溢无限自信,舞蹈动作轻盈、柔美、流畅,完全看不出任何手术痕迹。据了解,这种手术不但要求术者具备过硬的小血管吻合技术、皮瓣外科技术,还要具备整体的功能与外形重建技术和强大的显微外科学科团队,才有可能达到预期设计的以最小的供区代价获得最好的受区外形和功能效果的目标,整个保肢方案复杂、步骤繁多,一步失败全盘失败。唐举玉教授表示,最后是孩子的执着让自己在显微重建领域创造了又一奇迹。

  唐举玉教授的技术团队,凭借过硬的医学功底、严谨的组织分工,高度默契的合作意识,为小到1岁、大到93岁的各种病人做了一万多例显微外科手术,很多案例之神奇,足可进入教材。

  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为纪念其父亲王长庚创办的长庚医院,它的显微外科在世界上久享盛名。现在,唐教授其中一个目标就是超越长庚医院,让世界显微外科的中心转移到长沙。

  在他的办公室,一张特制的中国地图前,唐教授以他一贯的平静语气指着地图告诉我:“这是我办的穿支皮瓣大师班学员分布图,红色标记区域是近两年我为全国14个省市培养的24名专家所在地。我计划再用3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培养50-60名高层次显微外科技术人才,最终能让我的穿支皮瓣技术在全国推广应用,造福于全国老百姓。我也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显微重建中心能超越台湾长庚医院,世界各地的显微外科专家都到我们这里来取经、学习。”

  大医医国 普度苍生的百姓情怀

  选择显微外科,不后悔。

  “选择学医是我少年的梦想,所以高考填写志愿时,我毫不犹豫。参加工作后选择专业方向时,我选择了显微外科,在当时选择显微外科意味着选择奉献,但我还是义无反顾。 一方面因为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亲历众多百姓遭受手肢伤残之痛苦,希望能为百姓解除手肢伤残之疾苦;另一方面,显微外科是我国之国粹,在临床医学学科领域,我国唯有显微外科和烧伤位居世界之巅,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传承和光大。20多年来,我一直坚守在显微外科临床一线工作,但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显微外科形势让我很担忧,显微外科又苦又累、风险大、劳动价值得不到体现,曾经许多干得非常出色的专家纷纷转岗去干了别的学科,尤其让人担忧的是,现在的年轻才俊报考硕士时,就选择挣钱而轻松的关节和脊柱专业,而显微外科很少有人问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我国曾非常热门的显微外科如今跌入了低谷。但在欧美发达国家,显微外科却是另一番景象。”说到这里,唐教授叹了一口气,“2011年,我在美国访问研究一年,看到了美国显微外科的发达,特别是美国的年轻医生很乐意从事显微外科(在欧美从事显微外科报酬高,价值能得到体现)。但国内不同,在市场经济与国家体制没有理顺的情况下,效益差,不能体现劳动价值,很少有人能把这项事业坚持下去。”“那么,为什么我还能坚守显微外科呢?”唐教授自言自语,“因为中国人口基数最大,底层劳动力最多,而中国的一线劳动者的生产条件也很差,他们发生这种意外也就最多。如果我们有这种技术的人都逃离,那中国的患者就真不幸了,如此下去,我国显微外科在世界的领先地位也将不保。从美国留学回来后,我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显微外科人才培养和技术推广,希望振兴我国显微外科事业,继续保持我国显微外科在国际的领先地位,这就是我坚持做显微外科的担当。”听到这里,我的心中涌出一股暖流,有唐举玉这样的同学,是我们的骄傲;有唐教授的这样的医生,是中国老百姓之福;有唐医生这样情怀的医学家,是世界医疗界之幸。

  说到“情怀”,如今很流行,但什么是情怀呢?我读到的最有诗意的解释就是:“情怀就是,那遥远的人和物都与我有关。”我在唐教授这里找到了更诗意的实践注脚。纯粹为谋生的医生,他完全可以什么最轻松我就做什么,什么最赚钱我就做什么。至于那我并不认识的人,又关我什么事呢?况且,到显微外科来的病人,绝大部分都是最贫穷的底层劳动者,达官贵人、土豪巨富很少遇到这种事情。愿意这样坚守,为不曾认识的中国百姓着想的人,这不是苍生情怀吗?有这种苍生情怀的医生不是国之大医吗?

  雅到极致 小雅大雅的最美境界

  高中同学长沙小聚。餐后,曾经的校花不无伤感地感慨,“我算是保养有方了,我也非常自信,但一到唐举玉面前,就无限地自卑。那种令人窒息的帅啊!哎!如果不是自己的高中同窗,我无法理解那种与生俱来的优雅。”确实,头发安顺清爽,眼睛炯炯有神,身材匀称,腰板挺直,皮肤白皙,特别是谈吐时,眉宇间传递的那份淡定与轩昂,叫人怎么放得下?别说女生,就是笔者这样的粗男,对唐举玉也有一种倾国倾城般的崇拜。

  但唐举玉不承认自己帅,他强调,衣服端庄,文质彬彬,是职业的需要,小雅而已。他说:“我不仅仅自己上班正装,我也要求我的博士们必须这样,因为如果穿着邋遢,给病人的感觉就是,对自己都那么随便的人,做事会严谨吗?” 形象追求之外,唐教授有自己的大雅追求--心态优雅。在专利、技术就是金钱的当今,唐教授完全可以保守一点,因为在中国,部分手术没有他,就做不成或做不好,那么他完全可以利益最大化。但为了中国的显微外科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在世界显微外科领域的地位,他马不停蹄地赶赴全国各地讲学,通过毫无保留的手术示教,通过大师班一对一、手把手传授,迄今为止,他已经应邀赴全国20余省市讲学,手术演示传授穿支皮瓣技术100多次,举办全国穿支皮瓣学习班2次,承办全国性学术会议4次,听课代表超过20000人次。作为国内穿支皮瓣领域内的首席专家,他提出的“特殊形式穿支皮瓣”新概念和“穿支皮瓣优化设计”新技术在国际上尚属首次,受到了同行专家们的高度评价,他提出的从保命到保肢到保美的微创美学,领先世界。2012年,他组织全国18位显微外科专家制订了《特殊形式穿支皮瓣的定义与名词术语专家共识》;2015年,又组织全国25位显微外科专家制订了《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原则专家共识》,为我国穿支皮瓣技术的规范、发展与推广,为使我国穿支皮瓣移植技术跃居国际领先水平,做出了突出贡献。2011年,他参加了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召开的第六届世界显微重建外科大会并做主题报告;2015年,他参加了在印度孟买召开第八届世界显微重建外科大会,在两个方面连做两场主题报告,进一步扩大了我国显微外科的国际影响。

  寻访归来,我的耳边总是回荡唐举玉学生的声音:“这个世界,有这么聪明的人,没这么勤奋;有这么聪明与勤奋的人,没这么善良;有这么聪明、勤奋、善良的,没这么帅的!我们不喊他唐教授,我们喊他潘教授,潘安的潘。”笔者当然清醒,学生的评价必然带有爱屋及乌的情感沉淀,但在世风不古的如今,能赢得学生普遍这么高评价的教授,凤毛麟角啊。整理材料时,我脑海里不时浮现出“美姿仪,少以才名闻世”的潘安。千古美谈,“陆海潘江”,那不是传说,是我同学,就在长沙,中南大学博士生导师、“湘雅名医”唐举玉教授。

娄底这段旧铁路 预示发展新未来
若轻若重 大医大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