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6年08月08日 星期一

全景展示中国新城新区发展进程

——《中国新城新区发展报告:2016》简评

■刘士林 《 中国城市报 》( 2016年08月08日   第 19 版)

  2016年7月,由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冯奎研究员任主编、闫学东和郑明媚任副主编的《中国新城新区发展报告:2016》由企业管理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以广义的新城新区为研究对象,在新区方面涉及国家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税区等,同时将在功能上与新城新区相近或相关的海绵城市、“特色小镇”也纳入其中,内容质实,层级丰富,体大思周,是一本基于我国城市化战略大局和丰富的城市化实践经验,既有宏观战略视野和鲜明价值导向,也有重点战略分析和具体战术策略的重要研究成果。

  作为一本全景式展示中国新城新区发展进程的智库类产品,本书以新城新区的概念界定和研究范围划定为基础,以新城新区发展现状的总体把握和重点规划建设案例梳理为主体,深入分析和探讨了我国新城新区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并从促进我国新城新区健康和协调发展的角度提出若干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一方面,梳理了我国新城新区的现状、问题、布局和规模,特别是依托自身优势采集了最新的发展数据,积累了一批具有文献价值的规划建设案例,初步形成了以自贸区、智慧新城、海绵城市、交通枢纽型新城及相关准新城新区为主体的分类框架,有助于新城新区研究摆脱界定模糊、现状不清、缺乏理论指导和战略趋势研判的现状,为正确认识和深入研究提供了资料的富矿和理论的指导;另一方面,提出确立了以国家级新区为龙头、高新区与经开区为骨干、各类功能性的新城新区为支撑体系的新城新区体系,并从规划、定位、功能、产业、房地产开发、工程技术、管理运营、投融资、创新资源转化、环境与文化保护等九个方面对我国新城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诊断,建构了以“创新”为灵魂、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总体框架体系的认识和评价标准,为国家规范治理新城新区规划建设和各地新城新区转型创新发展提供了依据和参照。

  我们知道,新城新区主要依托于我国大中城市,并集聚了我们城市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和最有活力的要素,不仅是推动整个城市转型发展的引擎,也是我国开展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力军,因此说,准确地把握其现状与意义,客观地认识其问题与趋势,对落实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总体部署及推进各城市健康和新旧城区协调发展意义重大。从深入推进我国新城新区研究的角度,我还想提出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是关于新城新区的理论与现状研究方面,要进一步开展概念和范畴体系研究并不断强化共识,在此基础上建设基于大数据技术和数据标准化的数据库,为各项研究提供准确的数据和案例。原因在于,我国的新城新区研究在概念界定、统计标准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看法,这也是不同研究者在数据统计等方面不能取得一致意见的主要原因。在理论研究上以界定新城新区内涵为重点,在数据统计上以数据的标准化为重点,不仅有助于解决人们在认识和评价上的混乱和模糊,总结和探索我国新城新区的发展规律和特点,也可以为国家出台规范治理文件提供更科学可靠的理论与数据支持。

  二是关于新城新区的方法与评价方面,鉴于目前我们的新城新区研究方法主要是参照欧美经验,对中西新城新区发展在背景、阶段、形态和功能等方面的差异重视不够,因而在新城新区的方法与评价方面,要特别注意研究西方理论与方法的局限性,并特别关注我国新城新区建设在阶段上的特殊性和在背景上的复杂性,逐渐形成比较成熟的中国新城新区理论与方法,为把握我国新城新区的规律和特点提供总方法论和权威评价框架体系。原因在于,中国城市化有着独特的背景、问题、需求和机制,它的新城新区与西方也有很大的差异,如果不从西方方法和框架中超越出来,就很难找到自己真正的问题、了解自己真正的需要、正确评价我国新城新区的建设实绩并引导我国新城新区走出一条自主创新之路。

  三是关于新城新区的政策与战略方面,要切忌犯各种“罗曼蒂克”和“幼稚病”,重点是结合我国城市化的资源家底和环境条件,政策制定要本着“管用”而不是“好不好看”,战略设计要本着“解决问题”而不是看谁“高大上”,以此来引导我们新城新区规划建设的健康发展。此外,由于城市化涉及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对城市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新城新区尤其容易成为舆论舆情的中心漩涡,从目前看是负面性质的东西偏多,这不利于新城新区的发展,因此,如何使我们的研究成为一个发布准确信息、正确引导舆情的公共文化平台,这也是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充分考虑的。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

国家级新区已成区域“增长极”
全景展示中国新城新区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