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6年08月08日 星期一

国家级新区已成区域“增长极”

——《2016年中国新城新区发展报告》发布会举行

■中国城市报记者 康克佳 《 中国城市报 》( 2016年08月08日   第 19 版)

  7月29日,由国家发改委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在北京发布了《中国新城新区发展报告:2016》(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汇聚了国内外40多位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全面反映了新城新区发展的进展、特征以及面临的问题。

  新城新区作为城市建设的热点话题始终被媒体津津乐道,不久前,一则“截至2016年5月,全国县以上新城新区超过3500个,规划人口达34亿”的报道将新城新区建设再次推向热搜排行。

  新城新区建设热情洋溢

  新城新区的境况究竟如何?

  智慧城市发展联盟副秘书长郑明媚对新城新区给出了定义,她解释,广义上新城新区,是为了政治、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多方面的需要,经由主动规划与投资建设而成的相对独立的城市空间单元,包括但不限于:国家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税区、边境经济合作区、出口加工区、旅游度假区、物流园区、工业园区、自贸区、大学科技园,以及产业新城、高铁新城、智慧新城、生态低碳新城、科教新城、行政新城、临港新城、空港新城等。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7月,县及县以上的新城新区数量总共超过3500多个。其中国家级新区18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19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45个,还有150多个各类综保区、边境经济合作区、出口加工区,旅游度假区等等。各类省级产业园区1600多个;较大规模的市产业园1000个;县以下的各类产业园上万计。

  新城新区的建设可谓如火如荼。据统计,在过去不到一年的时间,已有6家国家级新区相继获批成立。根据2014年、2015年的统计数据,有7个国家级新区人均GDP超过所在省/市的1.5倍,有4个人均GDP超过所在省/市的2倍。很明显,国家级新区已经成为所在区域的“增长极”。除此之外,以自贸区为代表的开放型新城新区,智慧新城,海绵新城,以及以空港新城、高铁新城为代表的交通枢纽型新城新区正在脱颖而出,形成“四大板块”,正在改变着新城新区的结构,成为创新的“生力军”。

  作为本次《报告》的主编,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学术委秘书长、研究员冯奎在发布会上表示,中国新城新区已经形成了庞大的体系,数量剧增的阶段已经过去。但近2年来,一些类型的新城新区仍然密集获批,引起一定争议。要从创新的高度去认识新城新区的内涵,创新事关新城新区的前途命运。

  热建设下还需冷思考

  面对如此庞大的建设体系,《2016中国新城新区发展报告》作者之一、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冯长春教授提出:国家级新区成绩卓著,但存着不足,包括:产业结构仍需调整优化,区域创新能力不足,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滞后,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不高等。

  在建设的过程中,行政主导的新城新区建设除了面临着上述不足,还有规划的过度超前、定位同质化、过度依赖房地产等突出问题,一些新城新区甚至沦为“鬼城”,这需要克制地方官员与政府的扩张冲动,更加注重人口的导入和产业的集聚。

  如何破解建设难题?新城新区是否能够承担起新“增长极”的厚望?未来应该如何发展?面对这些问题,冯奎表示:“中国新城新区的不是不重要,而是更重要了。”

  据《报告》调研显示,以国家级新区为龙头,高新区与经开区为骨干,各类功能性的新城新区为支撑的新城新区体系,是中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引擎,是中国在新常态下谋求发展的主要平台。

  《报告》提出,新城新区的新发展,需要重大理念创新。这些理念就是中国“十三五”规划中业已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新城新区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方面,已经积累了较为坚实的基础,取得了丰富的经验。

  在推进创新发展方面,应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核心,推动新城新区在发展定位、优化布局、产业升级、招商引资、人才引进方面、考核指标体系等内容的全面创新,要把新城新区从政策依赖转向依靠创新激活,要从追求政策洼地变成竭力打造创新高地。工作重点在于强化政府管理部门的体制机制创新架构设计,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完善创业创新服务体系。

  在推进绿色发展方面,要不断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行绿色制造,强化绿色监管,开展绿色评价,推广低碳管理模式。

  在推进开放发展方面,要完善对外贸易综合服务措施,加大吸引外资力度,加快发展外向型产业集群。推进双边国际合作产业园建设,推动区域间产业协作对接,探索合作共建开发区模式和机制。

  在推进协调发展方面,要推动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推动东中西部,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区域,同一流域区域新城新区的协调布局、协同发展。

  在推进共享发展方面,要扩大新城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广已有制度成果。要不断提高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加强对进入新城新区就业与生活的转移就业人口的服务等。

  在冯奎看来,创新是新城新区未来建设的最大压力同时也是最应该选择的路径和最值得期待的前景。“如果不谈创新,已有的新城新区,其生命在不远的将来就会终结。如果不谈创新,一切以新城新区出现的新平台、新空间,也没有任何价值可言。”冯奎说。

国家级新区已成区域“增长极”
全景展示中国新城新区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