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6年08月01日 星期一

“空中”自行车道也要“接地气”

■张迪 《 中国城市报 》( 2016年08月01日   第 13 版)

  全长约7.6公里,在BRT桥下方架起自行车专用道高架桥,独立路权,不再需要与行人、机动车“抢道”,市民可在桥上畅通无阻地骑行——这就是不久之后厦门即将修建的“空中自行车专用道”规划蓝图。而就在日前,北京也提出将建设首条自行车“高速路”。

  “空中”“专用”“高速路”,这些赚足眼球的词语不仅折射出了政府“加强自行车道系统建设”,提倡绿色出行的巨大决心,也让人们反思,在专门的自行车道、非机动车道等基础设施都未完善之时,花巨资投建“空中自行车道”是否只是为了博个噱头。

  自行车“高速路”对国人来说比较陌生,在国内城市也很鲜见,而在国外很多城市,它已是标配。但是,目前全世界仅有哥本哈根一个城市成功建成了一条“空中自行车道”。

  而伦敦在2014年,就已经在策划建造首个6.5公里的空中自行车试验车道,花费预计在2.2亿英镑。由于工程庞大以及经费开销不断追加等问题,整个工程预计要延续20年。

  笔者认为,像北京、厦门这种城市规划、交通规划已经基本定型的城市,也许确实没有为自行车道预留足够的空间,而这些城市的确有建设自行车“高速路”的条件和实力,“大手笔”投建似乎也无可指摘。

  但是需要警惕的是,经济实力不甚雄厚的中小城市不能轻易效仿。中小城市无需架起高架桥就可以在道路上修建自行车道,应该合理规划城市路网,为步行道、自行车道预留足够的空间,并把公共财政投入到基础设施的建设上。

  而对于已经打算投建的厦门和北京来说,如何把“让路于民”“绿色出行”“减少交通事故”这些美好初衷落到实处,让钱花得“不冤枉”是要慎重考虑的。

  首先,要倡导绿色出行的理念,提高市民的绿色出行意识,从而提高自行车道的使用率。

  其次,科学规划路线、保质保量建设。例如,空中护栏要足够高,保障骑行安全;在自行车道配备遮阳避雨、骑行人员休息平台等基础设施,提供便民服务。

  再次,做好配套设施建设。在空中自行车道的周边健全公共自行车租赁服务,在需求较大的出入口设置足够多的自行车取放点,以保障市民正常停放和取用自行车。

  最后,制定规范,切实打造“专用道”。例如,可在入口设置“硬隔离”,或设立专门的管理人员在入口检查,避免行人、电动车进入。而对于骑行规范,也要抓紧修订。

  总之,像这样的惠民工程,应该彰显题中之意,真抓实干、接地气。

  链接

  哥本哈根的“空中自行车道”

  丹麦的哥本哈根是世界上唯一一座“自行车城”,其市内的自行车数量甚至超过了其总人数。据官方统计,10个丹麦人,9个有一辆自行车,每8个人中就有1人每年购买一辆新自行车。

  如今哥本哈根已拥有超过510公里的自行车专用道,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扩大。

  而第一条空中自行车道也属于哥本哈根,它像一条彩虹装点着夜空。这条连接城市港口两侧的空中自行车道为两车道、13英尺宽,可以提供独特的海港视野,大部分使用者可以在一分钟内通过该桥,项目耗资574万美元。

城市公共交通如何先行?
“空中”自行车道也要“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