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6年07月25日 星期一

扎根沃土 才能浇灌曲艺之花

■何玲 《 中国城市报 》( 2016年07月25日   第 21 版)

  日前,在网络平台及电视台热播的电视剧《老九门》,因演员张艺兴饰演的二月红戏曲造型不够专业,受到各方吐糟。面对质疑,张艺兴工作室对此回应:“深感国粹艺术博大精深,亦不可失吾辈力量。尊重及传承更需严谨认真,共勉。”

  戏曲艺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曾经在我国有过辉煌灿烂的历史,但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便不再耀眼如初。

  时代变化日新月异,戏曲生存的土壤已经发生巨变。与戏曲传承的鼎盛时期相比,人们饭后进戏园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近三十年,中国戏曲艺术发展之路颇为艰辛,其生存环境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据文化部统计数据显示,1983年我国有373个戏曲种类,而到了2012年减少到了286个,30年间,传统戏曲剧种就消亡了近100个。而在山东、山西这两个地方戏大省,戏曲消亡的现实更为严峻:20世纪50年代,山东地方戏剧种39个,到2006年,山东能够演出的剧种仅14个;20世纪80年代,山西有戏曲剧种54个,2003年减少到28个,2012年调查时能在舞台上演出的仅剩15个。

  面对如此现状,老艺术家们曾多次大声疾呼,希望政府和社会给予更多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希望社会大众给予戏曲艺术更多关心。然而,在这个内容为王的时代,外部条件仅仅是一方面。中国戏曲要发展,戏曲的舞台就必须要丰富多彩,这样才能吸引现代观众、培养新一代的年轻观众。中国戏曲需要传承的不仅仅是经典的剧目和表演方式,还要学习前人的创新精神。

  从戏曲的发展之路来看,四大徽班交流融合成就的京剧、河南梆子改革创新发展的豫剧以及汲取特色剧种大成演变成的越剧,中国戏曲艺术形式的创新和演变从未停止。新时代,人们审美观念已发生巨大变化,对戏曲有着更高的要求和期待,这就需要戏曲表演不断引导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相结合,进一步丰富戏曲的舞台表现形式,形成戏曲的当代审美品质和风格,从而为戏曲艺术增添新的活力,赋予传统戏曲新的艺术魅力,让“老戏曲”唱出“新调子”。

  有人说,戏曲是“角儿的艺术”,其传承和发展的核心是人才。然而,人才断层逐渐成为各戏曲艺术表演团体面对的严峻问题。此种情况下,建立健全戏曲人才培养体系显得尤为重要。戏曲人才的培养是异常艰苦的过程,要让热爱戏曲的“种子”深根发芽,除了要因材施教,突出戏曲人才的个性特点,还要口传身授,继承和发展大师们的唱腔风格和表演绝活,这样才能形成戏曲人才成长的沃土。

  一唱三叹的京剧、灵秀典雅的越剧、明快流畅的黄梅戏……承载着中华文化精髓的戏曲艺术虽然目前面临着各种挑战,但只要拥抱时代,情系观众,坚守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的责任感,就能够经受住时代的洗礼,让戏曲艺术重开绚烂之花。

感悟戏曲经典魅力 传承艺术百年之美
扎根沃土 才能浇灌曲艺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