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6年07月18日 星期一

城市如何“智慧防洪”

■高雅麟 《 中国城市报 》( 2016年07月18日   第 17 版)

  以住“一下雨就汽车潜水、城市看海”的汛期景观时下依然呈现,其中也不乏在建的国家级智慧城市试点。那么,如何让城市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实现智慧防汛,真正“智慧”起来?笔者略谈如下浅见以期对城市防汛工作有所助益。

  找到防洪系统间的关联性

  城市防洪要求对水情、雨情、工情、涝情等信息全掌握,就需水务、市政、气象、应急、交通、新闻发布等部门的监测、预警大数据、云管理平台进行监测、分析、处理和管理等。

  一是由小及大。“飓风起于萍末”,大风暴是从一个小风波来的。一个城市的洪灾,必然会从某个薄弱点先暴发,然后由点到面发生。因此,在城市防洪排涝系统中,对薄弱环节的排查,是城市管理者首要考虑的问题。

  二是量变引起质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个城市的洪灾,绝不是突变或是偶然的。每一次的洪灾,都是下一次防洪的先知,历史数据的整理显得尤其重要!

  三是如何判断及预测洪灾的发生。“其所由来者,渐矣”。智慧防汛就是通过一个系统,从具体中抽象出规律,从规律中推断一些具体的结果,从而达到预测、预警,提供多个具体操作方案,这便是智慧防汛的一个规范性操作流程。

  其中智慧的成份更多是建立在一个大数据的基础上,找到大数据的相关性,然后得出一些我们没有意识到的结论,或者用来验证我们逻辑思维得出结论的准确度。水务、市政、气象、应急、交通、新闻发布等部门的监测、预警大数据、云管理平台进行监测、分析、处理和管理,实质就是信息流与物质流的交错作用。

  在智慧防汛中的信息流,主要来自在线监测数据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水平。质的要求,主要还是速度与精度的要求。量的要求,主要还是纵向的历史数据,横向的相关数据,即大数据。在软件方面的要求,就是用以分析的工具如何更接近于真相,这就是软件水平。

  防洪模型需不断修正

  就智慧防汛而言,每个城市都有一个防洪模型。而且这个模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修正,从而使它不断接近于真相。既要通过实践中获得验证,又要从实践中获得经验。智慧的价值是在于“事先”。

  所以在城市智慧防洪项目中,我们应该从更务实的角度,紧紧围绕工具效用为中心,予以规划与实施。在城市防洪工作过程中,智慧防汛体系中一切软件工具与硬件工具,是城市管理者最为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工具。

  (作者系浙江师范大学MPA导师、浙江省水业协会专家组成员)

智慧城市如何应对洪灾?
城市如何“智慧防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