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6年07月18日 星期一

智慧城市如何应对洪灾?

■中国城市报记者 叶中华 《 中国城市报 》( 2016年07月18日   第 17 版)

  核心阅读

  “智慧”城市不是靠一些信息化手段就能够解决硬件上的硬伤,就像人脑的发达与智慧,不能够代替身体健康的最基本要求。

  通过城市洪水历史数据,找出特征变量,模拟城市洪水发展机理,并结合信息采集系统数据,研判城市灾害发生概率并形成减灾害预案。

  简言之,智慧排涝就是:水文专家+应急处置专家+调度中心。

  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信息显示,截至7月3日,全国已有浙江、安徽、湖北、湖南、重庆、贵州等26省(区、市)1192县遭受洪涝灾害,其中不乏在建的国家级智慧城市试点,以智能、宜居、舒适为特点的智慧城市如何应对洪灾的挑战,让民众的生命和财产免遭损失?中国城市报记者特约城市水利方面的两位专家对此进行深入研讨。

  洪涝浮出智慧城市短板

  中国城市报:以武汉为代表的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为何仍被洪水漫过“腰身”,这暴露出智慧城市建设中哪些短板亟须弥补?

  刘治彦:在改革开放短短的30多年内,我国城镇化水平由17.9%达到了目前的56.1%,城镇化速度之快前所未有。正是这种压缩性快速城镇化,以及体制等原因,导致我国城市建设质量和规划管理水平较低。违背城市发展规律,盲目摊大饼、围湖造城,为城市洪涝埋下了隐患。

  目前智慧城市属于初建阶段,尚未实现城市发展的智慧化,对于城市洪水也未达到天气预报的水平。

  高雅麟:防洪排涝,是许多城市面临最大的困惑,几场大雨就导致内涝,充分说明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是非常脆弱的,硬件上的缺陷,是最致命的弱点。“智慧”城市不是靠一些信息化手段就能够解决硬件上的硬伤,就像人脑的发达与智慧,不能够代替身体健康的最基本要求。

  中国城市报:那么,弥补上述短板需要政府、企业或社会进行怎样的建设和投入?

  高雅麟:在智慧城市建设中,信息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首先是需要有一个基于现状的顶层设计,做好事前、事中、事后的应对。事前是指硬件的投入,排涝系统的建设是根本的,每一个城市都有它的“个性”。事前要做的事,就是做好科学的规划。“智慧城市”如果没有一个顶层设计的规划理念,很难想象一个城市在防洪排涝上有所作为。如何吸引资金投入,如何让城市真正具备“智慧化”状态,这是政府最重要的责任。企业层面,我认为,那些从事智能化建设的企业,必须对一个城市现状充分了解,针对一些痛点难点,着重解决一些盲区问题。社会层面上,需要对城市的每个角落的排水问题,有一个收集、分析、解决的过程,政府部门需要做好引领作用。

  刘治彦:针对洪水等城市灾害应列入智慧城市优先发展的基础性领域,确保市民生命与财产安全。

  智慧水务建设刻不容缓

  在诸多城市遭遇洪涝的侵害之际,许多专家呼吁城市建设智慧水务刻不容缓。智慧水务是智慧城市的重要分支,主要基于物联网数据监测仪等传感设备自动采集雨量、水位等水情信息,通过移动互联网实时传输给处理平台,在大数据、云计算以及3S(RS、GPS、GIS)空间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高效完成海量监测数据的分析、预测、决策以及数据的可视化和动态实时发布,从而实现城市水务的“智慧”管理和“智慧”服务。

  中国城市报:如何运用大数据为城市水务未雨绸缪?

  高雅麟:智慧城市本身是跨界的应用和开放的思维。智慧水务通过数采仪、无线网络、水质水压表等在线监测设备实时感知城市供排水系统的运行状态,并采用可视化的方式有机整合水务管理部门与供排水设施,形成“城市水务物联网”,并可将海量水务信息进行及时分析与处理,并做出相应的处理结果辅助决策建议,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水务系统的整个生产、管理和服务流程,从而达到“智慧”的状态。对城市排涝而言:基于水文预测数据及城市现状,以及上下游城市的大数据分析,从中找到真正的相关性,作出由面到线,由线到点的一些判断。其中最重要的是:城市必须建有一套符合现状的数据模型,通过实践不断地修正与驯化,使之更符合现状,从而能够充分利用它,作出科学合理的判断。在事前事中事后三个过程中,作出智慧的反映。

  刘治彦:通过城市洪水历史数据,找出特征变量,模拟城市洪水发展机理,并结合信息采集系统数据,研判城市灾害发生概率并形成减灾害预案。

  中国城市报:智慧水务在洪灾面前如何应急处置?

  刘治彦:建立系统适时的信息采集、分析平台,强调自然工程技术与社会科学多学科合作研究。

  高雅麟:简言之,智慧排涝就是:水文专家+应急处置专家+调度中心。

  智慧水务让市民安然度夏

  中国城市报:智慧水务将为市民提供哪些帮助和便利?

  高雅麟:智慧水务通过建立信息流、物流的平台能为城市和市民提供防洪预测、警报和指引。

  刘治彦:城市洪水自动监测、预警系统建设与维护对于保护居民人身财产安全将发挥更大作用。

  中国城市报:市民如何更好地参与到智慧水务的建设和应用中?

  高雅麟:市民面对洪涝,首先是安全问题,同时要解决吃住行的基本要求。因此,市民通过共享平台,如手机微信功能,及时获得整个城市发生的现状,能够积极主动配合政府的防洪指导并采取应急措施,同时形成市民间互联互助的救援辅导机制,减少人员和财产的损失。

智慧城市如何应对洪灾?
城市如何“智慧防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