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6年07月18日 星期一

以房养老政策仍需完善

“供给侧”和“需求侧”需双向发力

■中国城市报记者 吉文惠 《 中国城市报 》( 2016年07月18日   第 08 版)

  近日,试点两年的“以房养老”迎来“大限”。这份沉甸甸的养老政策响应者甚少。截至目前,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四大试点城市只有60户投保,并且仅有一家保险公司推出了相关产品。

  老龄化时代在逼近,以房养老作为完善养老金机制的补充,应是解决我国日益严重养老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但落地不顺,除了观念的阻碍,还有现实的压力和困惑。政策的制定不仅需要开阔的理论视野和科学的顶层设计,更需要真正设身处地为老年人考虑,降低风险、提高服务。

  金融风险难控传统观念受挑战

  以房养老也叫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倒按揭),简单说就是有这种意愿的老人,即房屋产权拥有者,把房子抵押给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后者每月给房主发放固定资金。这种养老关系,更多的是一种社会救济,其间并没有精确的经济利益计算。“以房养老”模式最早出现在欧洲、美国和日本等国家。目前,以房养老并非主流养老方式,国外一些参与了该产品的居民正在反思这一政策。

  房产价值大幅度波动、贷款利率变化和被保险人的长寿风险都是横在各方面前的难题。金融机构业务条款、配套机制等不健全、房屋评估制度不规范、公正难以保证等,这些“技术指标”都难以达到公众认可的科学公平。

  养老并不是简单的一笔经济账,不是用一笔经济往来账目就可以解决的。对于老人们来说,亲情的享受相比金钱数据重要,对于绝大多数老人来说,房产继承在普通家庭中早已是一种没有必要订立契约的规则,以房养老模式实际上既剥夺了他们的亲情享受,也使他们的子女丧失了房产继承权。“以房养老”在我国毕竟是一个新生事物,在实施过程中难免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阻碍。

  银发时代已经来临,即使“以房养老”再好,面对大多数人不接受的现实,也需要有关部门有直面的勇气,既然不能推广和普及,不妨先放置一下,多想想公益养老的事情和社区养老的问题,以及多想想中国老人能够接受的方式。

  以房养老在国内外均非主流

  目前,无论国内还是国外,“以房养老”都暂时不是主流的养老方式,只是为小部分人多提供了一个选择。面对中国人口老龄化巨大的养老需求,基于私人财产的“以房养老”难以成为全社会的福利。完善养老制度,早日解决养老金赤字是更加重要的。

  在美国,“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只是针对老年人的一种特殊的住房净值抵押贷款形式,除了国家基本养老体系外的,一种自愿选择的养老方式。由于老年人缺乏足够的金融知识,经常遇到欺诈;贷款交易的费用高;借款合同条款严苛等因素,反向抵押贷款并不受美国老人待见。

  英国的房子不存在70年产权的问题,且相关金融服务机构在这一领域运作一般都有几十年的资历,操作标准规范,在风险分散的精算技术上拥有较多经验。调查显示,英国约有两成50岁以上的老年人希望采用这种养老方式。

  从政策制定的初衷来看,“以房养老”能够将老年人的房子折现,变成“看得到、摸得着”的钞票,保障和丰富老人们的晚年生活,显著改善生活质量。可是作为一种“舶来品”,面对西方国家和中国国情的差异,以房养老制度在动力和具体实施层面更需提出合时宜的方案。

  不能一蹴而就尚需积极应对

  为了解决“以房养老”模式试点效果并不理想的局面,中国人寿保险近期推出了创新型“购买现金房子”的金融产品,对百姓等个人投资者而言,可以使自己留下一笔可观的可投资金,对机构投资者而言,可以累积一笔有投资价值的现金用来流动。

  “以房养老”涉及社会几大关键领域以及政府部门,又面临房价波动的风险,如果没有完善、透明、公正的法律环境,将很难广泛推行。作为供给侧方的政府相关部门和金融、房地产、保险等企业,当务之急是加大养老机构建设,挖掘潜在资源补足短板,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办养老机构,让老人住有所居、老有所养。

  “供给侧”和“需求侧”双向发力、双管齐下,才能将“众口难调”的政策变成“众人称好”。老人观念的转变、家庭特征的影响只是一种“需求侧”的考量,而更加需要思考的是,“供给侧”方是否能确实给老人们提供可与房子等价的产品和服务。

  因此,我们要立足现实,放眼长远,统筹规划、循序渐进,建立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加强监管防范风险,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充分发挥政府“保基本”的作用。相信随着内在、外在的各种条件逐步成熟,传统养老模式会逐步让位于市场化养老,追求高品质的老年生活逐渐被现代老人接受,自愿选择“以房养老”的老人会越来越多。

以房养老政策仍需完善
PPP养老产业推行正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