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6年06月20日 星期一

天下彩瓷看醴陵

■李霞 《 中国城市报 》( 2016年06月20日   第 25 版)

  中国历史文化悠久,瓷器文化是中国极具代表性的文化,在英文里中国和瓷器都称为“CHINA”,可见中国瓷器在世界范围内的巨大影响。釉下彩瓷是我国一种传统的陶瓷装饰艺术,而湖南醴陵是它的原产地。醴陵出产的釉下彩瓷,在世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醴陵陶瓷生产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远在东汉时期,醴陵就有较大规模的作坊,专门从事陶器制作。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醴陵开始烧制粗瓷。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醴陵瓷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仁人志士和能工巧匠,为醴陵瓷业的发展呕心沥血,做出了重大贡献。1904年,湖南凤凰人熊希龄与曾参与“公车上书”的醴陵举人文俊铎,本着实业救国的思想赴日本考察。在日期间,他们发现日本瓷业技术先进,产品精良。第二年回国后,熊希龄在文俊铎陪同下,前往醴陵的主要粗瓷产地进行调查,找出了醴陵瓷业生产落后的主要原因,同时又看到了醴陵进一步发展瓷器生产的有利条件:消费市场广阔,瓷土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低廉。当年,湖南官立瓷业学堂在醴陵正式开办。次年,湖南瓷业制造公司在醴陵成立,聘请日本技师和景德镇技术工人,引进了当时日本最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开启了醴陵由粗瓷生产到细瓷开发的新纪元。

  此前,醴陵瓷器用单一的氧化钴(俗称土墨)作彩饰原料,手工描绘粗犷花草图案后,施釉覆盖,烧成釉下青花瓷。1907年至1908年,湖南瓷业学堂研制出草青、海碧、艳黑、赭色和玛瑙红等多种釉下颜料。经过反复研制,湖南瓷业制造公司的绘画名师和瓷业学堂陶画班的毕业生采用自制釉下色料,运用国画双勾分水填色和“三烧制”法,生产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釉下五彩瓷器。釉下五彩瓷器瓷质细腻,画工精美,清新雅丽,别具一格,釉层下五彩缤纷,呈现出栩栩如生的画面,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使用价值。它的问世,立即得到业内人士和国内外舆论的极大关注和好评。“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就是醴陵瓷在当时赢得的良好评价。

  扁豆双禽瓷瓶是1911年湖南瓷业公司的经典之作。瓶高46.8厘米,撇口直径20厘米,瓶体洁白如玉,造型宛如凤尾,线条流畅,其釉面晶莹润泽,色彩沉稳典雅,花色构图生动自然,工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被国外舆论誉为“东方陶瓷艺术的高峰”。自此,醴陵瓷器举世闻名,采购客商络绎不绝,一批私营细瓷制造公司相继兴建,大有与景德镇并驾齐驱之势。

  经历了短短一、二十年发展,釉下五彩瓷受到多次战争的影响,生产开始下滑,醴陵百余家瓷厂停产,最早生产釉下五彩瓷的湖南瓷业制造公司也于1930年倒闭,釉下五彩瓷生产中断。1949年,醴陵和平解放,奄奄一息的醴陵瓷业有如枯木逢春,其后数年,醴陵瓷业迅速得到恢复并取得长足发展。1954年,为恢复中断20多年的釉下彩瓷生产,有关部门多次寻访,终于找到了原湖南瓷业学堂陶画班的首届毕业生、釉下彩艺人吴寿祺。此时,吴老已年近古稀,正在农村安享晚年。吴老出山后,一面培养釉下彩绘人员,一面改革传统工艺,将“三烧制”改为“二烧制”,釉下五彩瓷生产在短时间内得到恢复。此后,湖南陶瓷研究所、醴陵瓷器公司艺术瓷厂(群力瓷厂)先后成立,成为专门从事釉下彩装饰研究和生产的机构。

  醴陵的釉下五彩瓷不仅美观大方,而且具有耐摩擦、耐酸碱、无铅毒、永不褪色的优点,属于真正的绿色环保产品,在国内外久负盛名。上世纪60年代以来,醴陵生产的工艺美术瓷和高档日用瓷等釉下五彩瓷成为国内外市场的畅销产品。随着生产规模不断扩大,醴陵逐步发展成为全国出口陶瓷主要生产基地之一。

  釉下五彩瓷的制作工艺流程极其繁琐与复杂,且难度极高。首先,选用上等的优质瓷泥做胚胎,在成型前对瓷泥进行沉淀、滤渣、吸铁等工序,以保证瓷泥不掺杂其他杂质。而真正的成型,则需要艺人将瓷体打磨的十分轻薄与平滑,其工序全凭艺人们的手感操作,非具有有十多年的制作经验方能胜任。它的彩绘所用颜料来自于釉原料、稀土和有色金属矿物质,其中一些颜料中还含有黄金等贵重金属,十分珍贵。由于釉下五彩瓷是直接在毛坯上作画,这对画师技艺要求就非常之高,加上绘制好的瓷体要经过1370摄氏度左右的高温烧制而成,技术上很难把握,仿佛火中取宝一般,成品率不到70%。

  醴陵承担了为国家领导人设计专用瓷、国宾、国宴用瓷以及国家对外礼品瓷的设计制作任务,醴陵陶瓷因此获得了“国瓷”的美誉。

天下彩瓷看醴陵
范仲淹与岳阳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