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6年06月06日 星期一

湖北省新政出台 聚焦县域金融

■中国城市报记者 吉文惠 《 中国城市报 》( 2016年06月06日   第 08 版)

  湖北省政府近日出台《全面推进县域金融工程实施方案》(下称《方案》),《方案》提出,要运用金融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实施金融领先战略,结合县域经济和资源状况,对经济发展进行系统谋划,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有效配置金融资源和防范金融风险,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

  县域金融供给亟待普及

  县域金融工程就是把政府的有形之手和市场的无形之手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政府有形之手的引导和政府财政资源的使用,取得金融上的发展,从过去依靠信贷市场走上资本市场以及其他非银行手段,走向多种渠道的局面,把市场最大程度激活,把僵化的资产挽回,以融资将其变成活的资产,整合县域各类资源,建立金融与特色产业的组合。

  据了解,长期以来县域金融供给严重不足。在湖北县域经济规模占到全省的60%,但贷款却不到全省的30%,贷存比普遍只有40%左右。湖北已在27个县市区启动县域金融工程试点,提高了这些地区金融的可获得性。试点近一年来,县域贷存比稳步提高,多层次资本市场逐渐成型,金融体系进一步健全。为补齐县域金融短板,引导金融资源回流县域,湖北省正式全面实施县域金融工程。

  据统计,湖北省去年县域GDP占全省60.3%,首次超越六成。3月末,全省贷款余额3.18万亿元,其中县域贷款余额为9772亿元,占比30.7%。然而,“三农”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现象,在县域仍然存在。

  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难题,由于小微企业发展不成熟,经营不规范、信用不完善以及担保欠缺等特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如何将小微企业挤在融资渠道外并且收取较高的融资溢价,一直是小微企业面临的难题。

  在新常态下,小微企业的经营环境和经营特点都会出现新的变化,从而带来现金流规律和投融资需求的变化。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应该积极研究新常态下小微企业的现金流特点,为小微企业提供更有针对性和综合型的金融服务,帮助小微企业更合理地安排投融资、降低融资成本,从而为转型期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如何在互联网时代下探索金融服务小微企业的新渠道,这是促使经济顺利转型的内在要求。

  此外,新常态下,社会投融资问题严峻。三农融资问题难,传统银行对三农的服务能力远不足,主要原因有:农业生产具有不稳定性,容易受到气候等风险因素的影响,这些风险因素一般难以衡量和控制。可用于贷款抵押的抵押物缺乏,农民生产资料容易和生活资料混用,用于担保的不确定性大。

  农村地区进行信用征集难度大,农民配合程度不高,再加上农民流动性大,信用记录更新难,适用性有限。不同农作物品种,水产养殖品种等生产经营规律差异性大,银行对农产品经营规律掌握不够深入,贷款调查、服务成本高。

  农村地区人群文化程度和金融意识不高,银行等金融机构营业网点覆盖范围有限,部分边远地区的农民金融意识不高,有多余资金时选择存放在家里,有资金需求时不知道可以找银行,银行等金融服务在提高生产生活便利性、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等方面的功效还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金融创新促普惠落实

  政府要充分运用好各种金融工具和方式,搞活金融秩序,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和稳定。要继续对县域金融工程的顶层设计进行修改,编制县域金融工程的规划,制定主导产业金融工程、城市建设金融工程和乡镇金融工程方案,及时实施并对效果定期进行评价。形成市场效益以后,再继续推广,以资本市场的发展和企业的挂牌作为推动县域主导产业和科技产业的成长动力,推动县域特色产业在资本市场挂牌上市。推动资本市场和银行的合作,提高金融体系的活力。

  根据《方案》,湖北省在2016年至2020年期间,国有银行、邮储银行、湖北银行和省农信联社县域贷款比每年提高2至3个百分点。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县域贷存比低于70%的,需在当地每年提升贷存比3个百分点以上。实施信用主体培育工程,力争县域与金融机构新建立信贷关系的小微企业数量每年增长20%以上。

  国务院近年来提出发展普惠金融,国家发展成效也很明显,现阶段是普惠金融发展的最好时期,无论是政策基础还是人们的观念,都发生了变化。然而发展普惠金融,国家层面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上海黄金交易所理事长焦瑾璞认为,要完善普惠金融的组织体系。创立新型金融组织是中国发展普惠金融的有益探索,但是更需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在这一方面,现在的村镇银行、小贷公司等更需立足于县域、小额分散贷款和小微经济,必须找出合适的金融组织来扮演普惠金融的发展主体或者发展载体的角色。

湖北省新政出台 聚焦县域金融
探索“PPP+XOD”复合新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