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6年05月02日 星期一

甘为配角 功成而不居

■周佩 《 中国城市报 》( 2016年05月02日   第 25 版)

  黄兴,原名轸,改名兴,字克强。他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先驱和领袖,与孙中山被人以“孙黄”并称,是孙中山先生的第一知交,也是中华民国的创建人之一。

  众所周知,孙中山是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也是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被世人尊称为“中华民国国父”。而黄兴,在历史课本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大抵就只是打响黄花岗起义的第一枪,揭开了黄花岗起义的序幕而已。而其实,辛亥革命的成功,民国的建立,论功劳黄兴的作用绝不在孙中山之下。一般认为,孙中山是思想家、先行者,黄兴是实干家。许多重要的革命活动都是由黄兴所发动并亲自参与的。他出生入死多回,最终积劳成疾而中年早逝,是当之无愧的推翻清朝统治、开创民国的元勋。但是由于他的派系人马在北伐后备受忽略,其生前的重大贡献、理念和计划也长期被搁置。直到1990年代,海峡两岸才开始重新重视黄兴的功业。

  热血青年 冲锋陷阵

  黄兴出生于长沙市郊的一个地主家庭。1898年,黄兴受时任湖广总督张之洞推荐,入武昌两湖书院读书。1902年于两湖书院毕业后,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师范科学习。黄兴喜好军事,课余曾请日本军官讲授军事课程,每天清晨必练习骑马、射击,这为他后来领导武装起义准备了条件。

  黄兴的革命活动是从组织华兴会开始的。1904年2月,黄兴与宋教仁等人共同成立了秘密革命团体华兴会,宗旨为“驱逐鞑虏,复兴中华”,黄兴被选为会长。他与同伴制造了10枚炸弹,准备在慈禧70岁生日时,埋设在万寿宫伺机引爆。然而计划最终泄露,清政府四处捉拿“乱党”,黄兴被迫流亡日本。

  1911年4月,黄兴在广州策划、指挥了黄花岗起义,亲率敢死队攻入两广总督府。他写下“誓身先士卒,努力杀贼,书以此当绝笔”,表明为革命拼死一搏的意愿。4月27日,黄花岗起义爆发,黄兴身先士卒,努力杀贼,被枪弹击中右手食指和中指,依然坚持战斗和指挥。这场战役最终失败,72位烈士遗骸被安葬于广州黄花岗,黄兴则前往香港养伤。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黄兴任中华民国军政府战时总司令,指挥部队同清军作战。之后,他又赶往南京指挥战事,一举攻下南京城。而后相机光复了上海、苏州、杭州等地。

  忠义挚友 虚怀若谷

  在辛亥之际的历史转型中,黄兴是孙中山的最佳配角,他是一个具有强烈配角意识的历史人物,从未想要取代孙中山。虽然他有这样的机会,也有这样的威望与实力。但他认为革命“不能有丝毫私意、私见、私利、私图”,当有人请求他取代孙中山时,黄兴却决然表示,“革命为党众生死问题,而非个人名位问题,孙总理德高望重,诸君如求革命得有成功,乞勿误会,而倾心拥护,且免陷兴于不义。”

  1909年秋天,陶成章等起草《孙文罪状》,再次对孙中山发难,要求改选同盟会总理。黄兴极力进行抵制。黄兴在给孙中山的信中,表达了“陶等虽悍,弟当以身力拒之”的态度。在辛亥革命以前的几次“倒孙”风波中,黄兴素以“成事不必在我”的信念,坚定地拒绝名利的诱惑。

  往后,孙黄在1914年时,因讨袁的方式发生分歧,孙中山认为应该武装反抗,而黄兴认为应该寻求司法,走和平路线。孙中山把这次失败原因归结于党员不听话,特别是黄兴不听话,要另组秘密的中华革命党,以服从他为第一要旨。最后黄兴并未加入孙中山当年7月所成立的中华革命党,而离开日本前往美国。在旧金山时他接到一些拥护者的来信,希望他另行组党。黄兴回答说:“领袖惟有孙中山,其他不知也!”此后,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黄兴又义无反顾地返回中国,并且在江苏响应孙中山,发动起义。其大公无私和忍让顾全的态度,赢得了多数民国元老乃至于后世人的敬重。

  笃实无我 公论自明

  与黄兴同时代的人对他评价都很高,这种高,并非是将纸糊的高帽—一奉上,而是因为他真正具有令人悦服的魁力,而发出由衷的赞美。冯自由评价黄兴是当之无愧的开国二杰之一。同盟会元老胡汉民曾说:“黄兴是个标准的‘湖南骡子’。更隐藏‘老子不信邪’的脾气,其雄健不可一世,处世接物则虚衷缤密,转为流辈所弗逮。先生使人,事无大小,辄回慢慢细细。传闻耳熟是语,以为即先生生平治己之格言。”

  长期追随黄兴左右,被黄兴视为智囊的李书城,曾颇为感慨:“克强总是个最平实的人,做事有功不居,光明磊落,作战身先士卒,爱护袍泽,做人推诚务实,容忍谦恭,受谤不言诠,受害不怨尤,不道人之短,不说己之长。”

  章士钊更是将一句赞词经常挂在口头,他曾不止一次地讲过:“吾持以论交之武器,在‘无争’二字,然持此以御克强,则顿失凭依,手无寸铁。何以言之?我以无争往,而彼之无争尤先于我,大于我……天下最易交之友,莫如黄克强!”

  黄兴逝世时,在日本疗病的同乡蔡锷万分悲伤,写下挽联:“以勇健开国,而宁静持身,贯彻实行,是能创作一生者;曾送我海上,忽哭君天涯,惊起挥泪,难为卧病九州人。”不久蔡锷也因病逝世。两人同葬岳麓山。

  尽管后来的史学家对黄兴的评价相当低调甚至没有给到应有的公正,以至于与许多革命领袖的故居相比,黄兴的故居显得很是落寞。但正如黄兴先生自己在祖屋写下的家训“笃实”、“无我”,他从未有追逐名利之心,甘愿舍小我为国家为民族。这种踏实奉献的精神传承百年,至今影响着黄家子孙。至于黄兴的历史贡献,想必章太炎为其写的挽联最为公允:无公乃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

甘为配角 功成而不居
当风尚被A4腰穿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