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6年05月02日 星期一

博物馆被“商”,孰之过?

■刘草心 《 中国城市报 》( 2016年05月02日   第 21 版)

  近年来,博物馆被过度商用的现象可谓层出不穷,而近日发生的“跑男”在博物馆录制“撕名牌”、南京博物馆给某家开发商举行房地产新闻发布会事件,又将博物馆商业化的讨论推向了风口浪尖。一向为世界和平操碎了心的中国网民更是对此进行了投票,结果有六成网友投票“不支持博物馆商业化”。虽不清楚其余四成网友的态度如何,但值得庆幸的是,即便博物馆平日并不多受青睐,但在关键时刻,博物馆仍是大部分公众心中不容轻易侵犯的文化圣地。

  从目前的舆论来看,批评的声音占据压倒性优势,纷纷指责博物馆为了争名逐利丧失底线。可笔者忍不住为博物馆叫屈:博物馆埋头扎在古董堆里,就被批不接地气;一旦抛头露面,又被指责商业化。这不是让博物馆左右为难么?

  诚然,博物馆举办房地产新闻发布会,或者为综艺节目提供场地,的确有悖博物馆公益性质,并对其藏品安全带来隐忧。但是,为何一向远离喧嚣尘世的博物馆会参与到一些商业活动中来?除了一味指责外,我们是否需要进一步探究其原因呢?

  在国外,博物馆商业化运营并非禁忌。相反,无论是企业,抑或是私人,都乐意赞助或者捐赠资产以支持博物馆的运营。这类企业赞助和私人捐赠都是非常普遍的事情,博物馆也会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开捐赠渠道,寻求投资以作为博物馆未来的发展基金。与“跑男”类似的是,卢浮宫曾以一天3万美元的价格,让《达芬奇密码》团队进入拍摄。且不说253万美元的租金费,在影片上映后,卢浮宫也因此创下了850万参观人次的新纪录,其中,26岁以下年轻人占了四成。只要不损害藏品,这些创新的商业模式更有利于博物馆的正常运营。

  从批评的观点看,大多认为博物馆是公益性质,需要对公众负责。但对于博物馆,难道公众只有权利而无义务吗?怀着愤懑之情,轻轻点击鼠标投下反对票,当然轻松,但又有多少人愿意长期当博物馆的志愿者呢?又有多少人乐意为博物馆的运营而慷慨解囊呢?在抱怨博物馆设施陈旧、展陈方式老套的时候,又有多少人会真正为博物馆出谋划策呢?以志愿者为例,我国志愿者不仅流失率大,而且大多都是年轻学生出于对艺术的爱好,或者是因为学校实践课的压力来担任一段时间的志愿者。相反,在美国,早在1991年,就有近38万名博物馆志愿者,是当时全美博物馆正式员工数量的2.5倍。这些志愿者共为美国各类博物提供了205亿小时服务,创造的经济价值约合1760亿美元。这些实实在在的贡献,确是我们只知在网上空谈无法比拟的。

  笔者并非为博物馆开脱,只是作为一个博物馆爱好者,认为公众应该更为平心静气地讨论对策,优化博物馆的经营方式,而不是将博物馆推到一个曲高和寡的境地,让博物馆的运营更加畏手畏脚,举步维艰。

京城演艺遭“围城”演艺小镇“出墙来”
彩色方盒子
博物馆被“商”,孰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