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6年04月25日 星期一

寒冬或去 春日未至

中国音乐剧还需等风来

■中国城市报记者 刘草心 《 中国城市报 》( 2016年04月25日   第 21 版)

  近日,百老汇托尼奖与开心麻花、北京演艺集团合作成立“美国百老汇托尼奖·中国”,并落户亦庄。今年6月16日,全球最受欢迎的音乐剧《狮子王》中文版将随着上海迪士尼的开园,正式与中国观众见面……

  一定要挺住

  “中国音乐剧的春天来了!”无论是剧目的频繁引进、演出票房的井喷之势,还是行业内的跨国合作,近年中国音乐剧市场所呈现出的欣欣向荣景象,让不少业内人士对市场持乐观态度。记者梳理发现,2015年全国音乐剧演出票房达2.26亿,增长44%;音乐剧演出观众数量为124万人次,增长41.5%。然而,这些“看上去很美”的数据其实也隐含了一些问题。

  据统计,2015年全国音乐剧演出达2088次,而原版引进的音乐剧票房达1.45亿,也就是说,大部分原创剧目票房不足1亿。“这两年国内音乐剧市场突然蓬勃发展,不少公司都开始做音乐剧,这的确是个好现象,但我也不确定是不是春天,也有可能是暖冬。”拥有八年经验的音乐剧制作人韩旭对中国城市报记者透露了她的担忧。

  据统计,《剧院魅影》在北京上演64场,京、广两地的演出票房达1.2亿。但是,原版引进的音乐剧项目并非在全国都开花。“目前来看,5月底上演的《窈窕淑女》在重庆的票房并不理想。”重庆演出公司一位演出策划人员对中国城市报记者透露,“重庆没有对剧种执迷的观众,除了家喻户晓的名剧外,其他票房都不算太好。总体来说,还是依靠名剧、明星。”

  相较歌剧、交响乐等演出形式,音乐剧也会加入摇滚乐、爵士舞等流行因素,风格更为轻松。因此,在众多演出艺术类型中,音乐剧更易于观众接受,也更容易盈利。但对于国内观众来说,大部分是从《妈妈咪呀》《猫》等经典剧目来到中国后,才有所了解。“培养某类剧种的剧迷,需要大量的戏和长时间的投入,而国内长时间没有正规演出,一下子出现百家争鸣的状况,观众很难对某类剧种保持长时间的关注。”重庆演出公司的工作人员解释道。

  在观众尚未形成音乐剧消费习惯的阶段,则需要制作公司保持良好的心态。开心麻花副总裁王亮透露,第一部音乐剧《白日梦》做了60多场,才找到盈亏的平衡点。之后的《爷们儿》也是演过许多场,改良至第三版才开始盈利。王亮表示,“民营企业在国内做音乐剧是一个中长线市场,必须做好这个心理预期,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也一定要挺住。”

  能演不能唱、

  能唱不能跳、能跳不能演

  在音乐剧本引进、剧本汉化方面,中国对外文化集团一直是先锋。然而,其董事长张宇曾透露,原本打算制作《剧院魅影》的中文版,但发现根本找不到合适的演员,导致计划无奈流产。

  音乐剧演员待遇低,人才纷纷转行影视界,是业内公认的一个问题。那么,音乐剧圣地百老汇又是如何留住人才的呢?“其中一个原因是有健全的演员保障机制。演员协会的分类非常细致,连法律合同都有专门的模板。”韩旭说。她也向记者说了一个百老汇音乐剧演员在咖啡店做兼职的故事,“这毕竟是一份需要理想和热爱才能坚持的事业。”韩旭笑言。

  “能演不能唱、能唱不能跳、能跳不能演,这就是我国目前音乐剧人才的现状。”韩旭说。记者梳理国内艺术院校发现,中戏、北舞、上音都设有音乐剧系或音乐剧专业,然而,大部分院校的音乐剧教育往往学科分化较为严重,整合教育不足。“制作音乐剧时,我们也会请百老汇的大师来给演员集训,一个星期后,演员素质提升很大,但集训成本也是个难题。”韩旭道。

  对外文化集团也意识到了人才整合的重要性,4月初,他们发起了“NIDA音乐剧大师课”,“这与学院派培训不同,我们更强调实战和应用,是综合技能的培训。”张宇解释道。

  不止是演员整合度不够,创作人才和制造人才也很不够。不同于歌剧,音乐剧不单是音乐,还是与舞蹈、戏剧的有机结合。百老汇音乐剧的剧本创作往往有两到三人组成,合作完成作词、作曲和撰写台词,而国内往往不能区分作词和撰写台词。“即使是歌剧界的大师,也不代表能写好音乐剧剧本。”韩旭说。“此外,舞台监督、灯光师等等都欠缺。当然,这也是国内演出市场的普遍现象。”

  此外,在音乐剧演员机制上,国内相比邻居韩国也存在不足。据了解,韩国音乐剧演员往往颜值非常

  高,一部分原因在于不少过气明星会选择出演音乐剧来寻求社会及自我的肯定,但国内并未形成这样的机制。“比如孙红雷,原本是音乐剧科班出身,却投身于影视界。”韩旭说,“国内尚未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或者我们还需等待一个爆发点。”

  正是由于各方面人才的奇缺,所以国内原创音乐剧虽然多,但制作不够精致,剧本有时过于追求价值观,反而导致剧情逻辑欠缺,观众也并不买账。“音乐剧成本太高,稍微大型的制作成本就在一千万以上。”韩旭解释道,“有些同行说一年能做三、四部音乐剧,但我觉得一年能做一部就很不错了。”

  北上广,孰是中国“百老汇”?

  对于音乐剧资深剧迷来说,各个国家的剧目特色并不一致。美国百老汇偏轻松娱乐;伦敦西区稍微严肃一点;法国往往有文学巨著做支撑。那么,中国音乐剧是否形成自己的特色了呢,还是仍亦步亦趋地跟着别国的脚步?“行业内有些人提倡戏曲音乐剧、民族音乐剧,虽然很多人看来这都不是音乐剧,但国内还处在摸索阶段,谁也不能保证这不是一种新形式、新特点。”韩旭说。

  除却风格之外,音乐剧在国内的市场培育也处于探索期。北上广,究竟哪座城市更适合发展成中国的“伦敦西区”和“百老汇”,从而影响整个国内市场呢?或者,在未来会不会“杀出”一匹黑马?“北京演出的艺术水准最高,各方面人才也多;上海由于音乐剧进入市场时间较早,培养了一批观众,更具有市场优势;广州也有演出,但相对来说,剧目制作不多。”韩旭解释道。

  以百老汇为例,它集聚了四十多家剧院,形成了剧院群落。无论是资源共享,还是宣传营销,也更容易形成联动效应。但是,就目前来看,北上广很难在市中心划出一片区域,形成剧院园区。“虽说北上广可能性很小,但也不能保证会出现黑马,正如谁也没想到乌镇会成为互联网小镇一样。”韩旭说。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07年,东莞就开始着力打造“音乐剧之都”。经过8年时间,在塘厦、东城、望牛墩建立了3个音乐剧创作生产基地,举办了4届东莞音乐剧节,是国内唯一举办音乐剧节的城市。但东莞是不是那匹黑马,尚未定论,或许还需留待时间的考验。毕竟,“音乐剧之都”的称号不单在于演出的多少,更在于是否在市民心中生根发芽,形成一种消费习惯。

中国音乐剧还需等风来
稻田校园
艺术北京博览会于本月底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