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国务院日前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年~2030年)》,明确未来15年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是继2009年4月出台《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近7年后,国务院又一次就中医药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北京,作为全国中医药资源最为集中的地方,将如何有效利用其现有资源发展中医药事业?将如何以中医药发展带动健康城市建设?带着这些问题,中国城市报记者在博鳌亚洲论坛2016年会暨“科技创新助推中医药国际化”分论坛上对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屠志涛进行了专访。
中国城市报:您认为北京文化与中医药发展都有哪些特点?
屠志涛:首先,从资源角度来看,北京的中医药资源是全国最丰富的,不管是人力资源,科技资源,服务资源,文化资源,还是教育资源,在全国都居于首位。比如全国最好的医院在北京,最好的211的中医药大学在北京,中医院士,全国有三到四个,都在北京,在已经评了两届的国医大师里,也有16个在北京。
其次,从中医药发展的现状来说,北京在全国也走在前列,不管是服务模式,还是一些改革措施的推进。比如医疗服务方面,北京在全国率先让中医药吃上皇粮。这主要归因于中医价格偏低,越干越赔的不合理现象,一个医院中医特色得到越大发挥,其收入就越低,所以北京从2008年开始,就由政府来负责中医院工资的前三项,目的就是为了保证中医特色的发展。
再者,在传承方面,北京做的也不错,如率先在全国做的“3+3工作室站”,现在已经建了100多个工作室站。最后,在科技方面,北京聚集了全国最多的科技资源。
北京不仅是医疗卫生资源聚集地,也是文化资源、经济资源、生态资源、科技创新资源聚集地,目前我们正围绕上述资源做规划,提出要把北京打造成全国的五大中心:第一是技术发展中心;第二是文化中心,北京应该是全国的文化中心,也应该成为全国的中医药文化中心;第三是科技创新中心;第四是人才培养中心;第五是国际交往中心。现在我们正在按这五大中心来建设和重新布局“十三五”期间的中医发展,包括资源的配制等。
中国城市报:据了解,健康北京“十三五”规划正在编制中,作为健康北京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十三五”期间,北京中医药的发展将会侧重在哪些方面?
屠志涛:我是健康北京领导小组的成员,健康北京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卫生部门参与,其他包括宣传、教育、文化、城建等部门也都需要参与进来,而且健康城市和医疗服务还不是一回事。
不是说医疗服务好了,城市就健康,但是医疗服务不好,城市肯定不健康。对于从中医药角度来建设健康城市,我们提出了“三全”的理念。第一个是生命全周期,即中医药服务网应该涵盖老百姓的生命全周期。现在二孩制度推行以后,妇女儿童保健需求很大,中医应该是一个全周期的服务。
第二个是全业态。现在一说健康服务,就会偏重于医疗服务,或者健康体检,其实健康服务有很多业态,包括体检、养生、康复,护理,甚至包括急救,目前北京的急救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特别是交通急救,还有很多楼房的电梯也不适合急救,比如小户型的楼房,抢救病人的急救床连电梯都进不去。
第三个是全要素。中医是一个全要素的产业,不仅是健康服务、医疗、看病、养生,我认为中医文化进校园其实也是健康城市建设的一种,如果能让孩子们从小就学会咱们传统的天人相应、自然和谐的理念,对他们的健康都是有好处的。所以中医还应包括健康文化、健康产品、健康服务以及健康管理等方面。总而言之,中医应该是一种全周期、全业态、全要素的服务。
中国城市报:在今年的政协会议上,有委员提出“将适宜的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诊疗项目、中药品种和院内制剂等项目纳入医保范围,适度提高中医类体现劳务技术项目的服务价格。”对此,您是如何看待的?北京中医药纳入医保以及中医类服务价格规范的具体情况如何?
屠志涛:我们现在医保仍只是基本的医疗保险,预防保健这块目前还未纳入医保,但预防保健已经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比如体质辨识。但如果把预防保健加入到医保里的话,就必须得改变现在的收费形式了,即不能按项目收费,得推行打包服务,按病种付费。
随着医药分开以后,中医价格要率先进行改革,最主要的就是要提高针灸的服务价格,因为目前北京的针灸服务价格是全国最低的,所以亟需调整,当然这个调整也要遵循规范收费的原则,同时还要相应地规范医疗行为。
总而言之,关于中医预防的措施,有的应该纳入到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里,有的则应该随着价格改革,价格的收费模式,或者收费项目改革,纳入打包服务里。今年6月份,中医药的价格是肯定要调整的,因为北京的基数太低,所以价格将上调至全国的中等水平,比如针灸推拿,属于中医的技术劳务价格,也将按照不同的部位,不同的病种来调整收费,以后其收费项目会越来越细,否则可能导致无人再愿意去从事这项工作。
中国城市报:发展中医药,人才培养是关键。这个方面,北京是如何促进中医人才的培养的?
屠志涛:北京本身已具有人才优势,目前我们应该注重几方面的培养。第一是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即我们目前在做的“一二五”人才培养,其实这是一个梯队计划,即将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分出来,这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第二是注重传承人才的培养,将传承工作和人才工作结合起来,即目前我们搞的“3+3”工程,也就是将工作室的建设和传承人才的建设同步起来,因为中医的关键还是传承人。第三是注重基层人才的培养,比如我们目前在推的“双百”工程,即让100个基层社区的全科医生,跟着100个老师进行学习。第四是注重中医全科人才的培养,这是个比较新的点。第五是注重急需人才,特别是稀缺人才的培养,比如高层次的中医护理人才,中医导游人才,对外交流的人才,文化创意的人才,服务贸易人才等。
另外,“十三五”期间,我们还更注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比如针灸推拿师,要把他们当成一个序列来培养,得联合劳动部门和中医行政管理部门等一起来推进。
中国城市报:《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里提到,要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建设一批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和中医药健康旅游综合体,请问北京的中医药文化旅游示范基地建设现状如何?
屠志涛:北京是最早提出中医药文化旅游线路和打造中医药养生旅游基地的,在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和北京市旅游委的共同推动下,北京已建立了22个中医药文化旅游示范基地,除此之外,北京几家大的旅游公司,如中青旅,国旅,也设计了一些中医药养生旅游线路,并获得了较好效益。
但这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个问题即高端的旅游服务仍比较缺乏,能形成一套完整产业链条的旅游基地还比较少。目前多数旅游公司只是简单地将中医药养生项目与旅游项目结合起来,比如在基础的旅游项目结束后去看看中医,做做推拿针灸服务,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第二个问题是没有形成一个很好的体系,这也是目前我们在探索的方向,其实中医文化旅游,应该做成旅游博物馆系列的,养生系列的,历史文化系列的,名人文化系列的,但是目前这些个系列还没能形成。
第三个问题就是中医药养生旅游应该做成全国范围的,我们目前正在积极寻求跟外省市合作,把北京的中医药文化旅游,跟河北、河南以及甘肃等地结合起来,把它做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化的产业链。
中医药文化旅游是个朝阳产业,因此,我们要积极探索如何将它做大做强,和可持续性发展。今年我们准备推出几个中医药旅游服务包,成立一个中医药国际医疗旅游研究中心,并跟国外的医疗保险或者商业保险合作,以拓展国内的中医医疗旅游。总而言之,中医旅游是一个新兴事物,不管是基地建设,线路设计,配套设施建设,或者是形成点线面的体系,我们当前都要努力推进,并希望能够做出一个成功的模式,在全国复制推广,这也是健康城市建设的重要部分。
中国城市报:对于促进中医药的发展,您还有哪些建议?
屠志涛:我认为中医药发展下一步的关键在于政策和机制的创新,比如当前热议的供给侧改革,表现在中医药方面就是我们现在提供的中医服务跟老百姓的需求还不太吻合,这不光是指服务模式,还有服务理念。下一步我们在政策方面应该做出一些改变,比如健康服务业,和医疗行业如何怎么区分,还有前面提到的技能型人才,针对其就业、培养途径、就业行为规范、行业监管等,也需要政策上给予支持。
关于北京的中医药发展,今年我们将要在一些大的政策和机制方面做出一些改革,即调整健康服务业跟中医医疗事业之间的产业关系。目前中医药市场需求很大,但是我们所能提供的服务和服务水平还远远跟不上。北京是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因此,在政策方面应该率先突破,比如鼓励企业走出去,应有一些配套的激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