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6年04月11日 星期一

刘金铎

利刃凝心,游丝点刀琢春秋

■中国城市报特约记者 刘佑祥 《 中国城市报 》( 2016年04月11日   第 24 版)

  刘金铎

  作品《泳坛之花》

  作品《虔诚》

  作品《沧桑》

  作品《乔布斯》

  猴年惊蛰时节,刘金铎约记者到湖南邵阳品茶。

  在宝庆古城墙边一间不足十平米的卧室兼工作室里,金铎十分歉意地向记者解释,这是他在邵阳的朋友给他提供的一个落脚点。记者环顾了一下他的斗室,除了进门处的茶几上摆了一台老式大彩电外,再也没有像样的家具。而就在记者伸手抚摸旧彩电边立着的一幅瓷雕作品时,金铎立马来了精神,快速打开几个强力聚光灯,平时看似沉默寡言的他兴奋的拉开了话匣子,于是,记者渐渐走进了他的瓷雕世界……

  瓷刻行业的佼佼者

  刘金铎,1957年生于邵阳市,祖上都是民间刻瓷艺人,到他这辈已传承了5代,140余年。20来岁时,他向著名画家陈西川先生系统地学习过绘画。1978年,参加工作后又爱上了摄影。1985年,他参加湖南师大美术系艺术设计专业的函授。1987年,他尝试着在瓷器成品上雕刻人物花鸟,并曾专程到山东、北京向北派刻瓷大师学习。由于心底对刻瓷艺术的挚爱,加之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又有绘画和摄影的扎实功底,刘金铎的瓷刻技艺不断精进,其作品日臻完美,成为瓷刻行业的佼佼者。

  “这是我最近完成的一幅作品,暂且取名为《虔诚》”,金铎向记者介绍。这是一座60x80cm的瓷雕作品,黒质瓷板为底,红木镶框。从画面上看,这幅作品表现的是一个东方青年女性正对着一缕清香礼佛。画中的女性披着一块头巾,双手合一,眼望丹田,嘴带微笑,沉浸在一种脱俗的境界中。通过刘金铎细腻地刻画,可以感受到这个女子似有似无、飘渺不定的微笑。据刘金铎介绍,从小他就特别推崇《蒙娜丽莎》这部作品,而这部《虔诚》,或多或少都有《蒙娜丽莎》的影子。

  “500多年的油画还保存得那么好,我想是因为《蒙娜丽莎》有幸住在罗浮宫,如果不是在那里,可能早就毁了。我不知道我的作品,人们会怎样评价,真不敢奢望。但瓷刻作品由于它的质地和创作异同于一切工艺美术作品,至少在数百年甚至千年以后他们都还会在,并且历久如新”。说话间,金铎拿出了他的一个花瓶瓷刻作品和有关瓷刻的资料让记者观看。

  资料显示,瓷刻的历史很悠久,早在秦汉时期便有剥凿瓷釉的方法,称为“剥玉”。真正的瓷刻是从清初开始的,据记载,康熙年间在民间就有了专门从事瓷刻的行当。湖南人方贞吉是目前已知最早的瓷刻艺人。清朝末年,一些瓷刻艺人流向民间,逐渐形成南北两个流派。新中国成立后,北派瓷刻艺术迅速崛起,出现了一批颇有艺术价值的作品。而此刻南派瓷刻艺术还在摸索中潜行,虽然有不少人在努力耕耘,但缺少领军人物,一直到刘金铎出现,才打破南北不对等的局面。

  “宝庆瓷刻”的传承人

  湖南邵阳,旧称宝庆,“宝庆瓷刻”,是南派瓷刻艺术的一支,已获准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刘金铎,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庆瓷刻”的传承人。

  “看了你的作品,觉得非常震撼。你的作品极具特性,比绘画与照片更具意境,很鲜活”,记者表示。

  “人类是用双眼看物体的。如果把宝庆瓷刻艺术作品和真实照片对比,你很容易发现,瓷刻作品在视觉上给人更逼真的感觉。因为,瓷刻作品在细节处理上一定是超过照片的。在肌理分析,立体层次及明暗对比方面,比照片更详细,更鲜明。我一直以来都在追求、尝试用人眼的两个角度去诠释一个立体人物,希望给能给人物肖像作品注入生命,揉进灵魂。”

  有过美院学习经历的刘金铎持有独特的创作理念和思维。将西画素描的表现语言融入瓷刻工艺中,让瓷刻从相对简单的工艺技术向艺术创作的殿堂前行了一步,并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现代瓷刻表象语言和刀法技艺。他潜心研究过商周玉雕的“游丝刀法”,反复琢磨,凭着自己扎实的素描功底和摄影创作技巧,开创出了一种全新的“釉雕游丝点刀法”。

  “什么是瓷刻?就是在烧制好的瓷器上,用特殊的刀具,进行錾刻、凿镌,以其在釉面形成深浅、粗细、疏密、虚实的点和线。形象的说,它是以刀代笔的绘画。而在深色的瓷器上雕刻,却是一种减法的绘画过程,就是利用深色的瓷釉和白色的瓷胎,刻到底就是白色,画面不加任何颜料,完全是釉的颜色,耐收藏,数千年都不会褪色,可以千年传承。我开始说过,蒙娜丽莎活了五百多岁仍在微笑,我想说我的蒙娜丽莎(指其作品《虔诚》)五千年以后,依然在微笑!”说这话时,金铎猛吸了一口烟,缓缓地吐出来,袅袅的烟雾中,记者发现他的眼神充满着坚毅和自信。

  “说白了,瓷刻就是一种破坏的艺术。它不像绘画,绘画是在纸上或者布上用增加颜料和色彩的方法去表现一个艺术形象,而瓷刻是用刀去破坏原本光洁无物的釉面,用破坏后的画面去构建一个艺术形象,所以每个作品需要千刀万刀、千点万点,慢慢地凿、慢慢地錾出来。”

  不可否认的是,材料、工具和创作的特殊性,决定了瓷刻艺术完成的不可复制性。同样,这就格外要求艺术家具备较高的素养、灵气、构思能力、变法精神以及“艺高人胆大”的张弛定力。

  巧工剥玉的湖湘汉子

  2013年,刘金铎瓷刻作品《乔布斯肖像》荣获第十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百花杯”金奖;2014年,《泳坛之花》荣获第十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百花杯”金奖,同时入围联合国手工艺理事会“艾琳”国际精品奖;同年,其作品《沧桑》荣获2014年度中国工艺美术“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奖赛金奖;《湘西妹子》荣获2015年度中国工艺美术“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奖赛金奖。

  “刘金铎用‘釉雕游丝点刀法’创作的作品,质感强烈、肌理丰富、气韵生动,极具笔触感。远观给人以超写实的视觉享受,近看有金石雕刻韵味,这种表现强度和丰富性是传统瓷刻远不能及的!”中国超写实油画领军人物冷军在观看了刘金铎的作品后如是评价。

  在刘金铎瓷刻作品《乔布斯肖像》中,乔布斯的胡须,灰白硬直,每一根须渣都清晰可辨,再配上金丝眼镜,乔布斯深邃的眼光,睿智、干练、硬朗的形象淋漓尽致地凸显了出来。《泳坛之花》中女运动员脸上的水珠,晶莹剔透,又好像随时都会滴落,真实得让人不禁想伸手替她揩拭。特别是她左眼睫悬挂的那滴不知是水还是泪的液体,与紧抿的嘴唇,让人揣度万千:究竟是她太过疲惫还是太过紧张亦或失望?整个画面通透着作者对运动员为荣誉而拼搏的精神的赞颂,也无意中凸显了艺术家对人道、人性、人情的思考。这种闪亮着人文关怀的艺术悲悯直达人心,以至于《泳坛之花》这幅作品在深圳展出时,许多观众在这幅作品前赞叹之余,却又掩鼻而泣。刘金铎的这种艺术表现手法,同样体现在他的作品《沧桑》中。《沧桑》中的那位打工老人,满脸的皱折,穿着破旧宽大的西装,粗大的手抓紧扁担,正满怀期待着下一个雇主的出现。

  刘金铎又拿出了一件瓷刻作品。

  这是一件碟盘雕刻作品,取名为《晨曲》。画面中,数片竹叶间,淡嫩的蕉叶随风摇曳,一只小鸟跃然飞过,高昂的脑袋上微张的小嘴似乎正在啁啾着清晨韵律,那双凌风而翔的羽翼,正欲拨雾抖露,振翅蓝天,婉转云端。

  记者在其工作室发现了一首赠给刘金铎的诗,极其形象地对瓷刻艺术和刘金铎的艺术风格作了评价:

  巧工剥玉自秦汉,赓续绵延起熙光;

  异想天开刀为笔,精雕细琢阴堪阳。

  游丝点刀创新意,传统继承启新章;

  壮豪飘逸赛书画,悦目赏心永留芳。

  刘金铎,这位从资水河畔走来的湖湘汉子,利刃凝心,游丝点刀琢春秋;金錾镌釉,绘古描今刻风流。他,不正是这只在瓷刻艺术的春天里拨雾抖露、振翅婉转的天地精灵么?

利刃凝心,游丝点刀琢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