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6年03月28日 星期一

湖南这只怪鸟

■魏剑美 《 中国城市报 》( 2016年03月28日   第 25 版)

  不得不承认,即便是对于湖南最切近的历史,我也是严重无知的。

  1993年,我第一次到省城长沙,1997年求学并开始定居长沙。而后,只知道无数湖南人在说着岳麓名山,可到底名在哪里,我一度是困惑的,甚至于存有疑虑。这座海拔低矮的小山堆仅是因为岳麓书院吗?可这个书院只不过是个理学老巢而已。而理学,恰是我极不喜欢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最为指斥的,不就是“吃人的礼教”吗?“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多么冰冷的生命观啊!

  直到听湖南师大原副校长刘军教授谈到73军,我才第一次知道岳麓山还有着它另外的象征意义。也是那次才得知,曾多次经过的73军公墓被一个“鬼门关”的俗称轻轻遮掩。这个73军公墓,不知有多少杀敌报国的勇士葬身于此。三次长沙保卫战,从师长到马夫统统战死,无一投降也无一逃跑,连日本人都惊叹“湖南人极其危险”。当然,这73军中90%均是湖南子弟兵。

  后来,又读到许多关于湖南人血性的文字。比如,在第三次长沙保卫战中,第10军的葛先才部将全部船只统统调走,在长沙城内决一死战。在全团只剩下三十多个人的情况下,居然吹起冲锋号,全体冲杀出去,大出日本人意料,狼狈逃窜。中国军队士气大涨,一举奠定了保卫战的胜利。而第10军随后在衡阳保卫战中以18000人的兵力坚守47天,毙敌数目为己方损失之三倍。在中日战争总体死伤比例为10比1的情况下,不能不说,这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大奇迹。

  在整个抗战中,湖南战场牵制了日军在中国大陆总兵力的65%。可能是因为湖湘子弟的无私奋战,仅岳麓山上就埋葬忠魂达10万之众。直到此时,我才明白岳麓山的意义所在——它是有幸埋忠骨的青山。一个为国死难的将军,其坟墓也只是静静地落于一角,无声无息。更可叹的是,就是这些“民族的脊梁”,在五六十年代也没有逃脱被毁灭、被抛尸扬灰的命运。大名鼎鼎的73军公墓全体骨灰坛都被砸毁,怎不叫人愤然泪下!

  不止在近代,古代的湖湘祖先们就展示出血液里流淌的忠烈了。在元军征服大宋时,长沙守卫也是最为彻底的。在坚守17天后,面对铁蹄铮铮的忽必烈部队,守城将领耗尽最后一丝气力,在最终守城无望后,自杀身亡。忠烈如此,不能不让人叹服。可如今,众人只知狂热讴歌成吉思汗。殊不知,凶残的忽必烈部队进城后,杀长沙人达21万之多。不禁感叹,所谓“英雄”,不过是做大了的强盗,而强盗则是小本经营的“英雄”。如此而已,岂有他哉!

  我常常想,何以长沙具有如此的性格。元军入侵,它的抵抗最为坚决;太平军进攻,它也是一次都没被攻破;日本军进犯,长沙前三战均成功守卫,直至第四次才告失败。对照临近的武汉,几乎是每攻必破。是湖南人过于刁蛮斗狠,还是“九头鸟”的“随机善变”?

  不少湖南人喜欢引用杨度的诗句,“中国如今是希腊,湖南当作斯巴达,中国将为德意志,湖南当作普鲁士。......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即便连傲岸如陈独秀,也曾经大呼“湖南人的精神”。我不敢说湖南人性格到底是好是坏。毕竟身处湖南,我总是能感觉到这种悖论:湖南人最觉醒,所以才有“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才有“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才有陈天华、黄兴、蔡锷;才有当代的彭德怀、胡耀邦、朱镕基;才有“敢为天下先”的湖南诸学子诸勇士。甚至连大名鼎鼎的梁启超,都认为要振兴中华必须到湖南来,所以他来湘办时务学堂。戊戌变法中湖南也是唯一积极响应的省份,历次“独立”以对抗袁世凯和北洋军阀,湖南也是不甘人后。但也只有湖南人最喜欢将“霸蛮”发挥到极致,才不惮于“为天下敌”,才死死抱着“理学老巢”和“红色”情结。最让世人不平的是岳麓书院那副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那种自得自满的神气,连我这个土生土长的湖南人都感觉有些过分。

  哎,湖南这只怪鸟,真是叫人怎么说才好!

百年古宅——承志堂
没有敬畏,何谈文物保护
湖南这只怪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