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6年03月28日 星期一

胃“饱”了 心不能“寒

■张迪 《 中国城市报 》( 2016年03月28日   第 15 版)

  此前有媒体人说过:“自媒体时代,人们的记忆似乎和金鱼一样只有七秒,关注、狂欢过后一切照旧。就像三聚氰胺、地沟油和雾霾一样,相恨相杀的批驳和观点也会很快被遗忘。”此次,“饿了么”风波会不会延续这样的套路,曝光、道歉、一大波互联网上的嬉笑怒骂之后,再次归于平静?然后,人们依然利用着网络订餐的便捷,吃着来路不明的食物……

  现在看来,虽然“饿了么”“美团外卖”等订餐平台积极应对,政府监管部门也该约谈则约谈,该处罚则处罚,也难逃“事后追究”“后知后觉”的舆论谴责。由此可见,去年新修订的被称为“史上最严《食品安全法》”,似乎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面对互联网的汹涌大潮,政府部门的监管创新并没有跟上。

  但是,对于此次“饿了么”风波,平台、商家、监管部门,就连消费者都难辞其咎。

  订餐平台有“把关不严”之责,野蛮扩张、抢占市场,该打;商家有“泯灭良心”之罪,一味追逐利益、欺骗消费者,该罚;而对于消费者,也该反思,自己是不是有“贪图小便宜”之嫌,只是关注优惠活动和配送费。

  实际上,早就有专家提过建议,订餐时最好找有实体店的商家,认准品牌。而在此次走访调查后,笔者才深刻体会其中含义。看到那些隐藏在民居中的“苍蝇小馆”,栅栏围成的“简易厨房”,老板娘在周围轰鸣的施工声中,在违章建筑发出的奇怪气味中,烹制可能送到你我口中的饭菜,笔者后悔又庆幸……

  民以食为天,“食”的下面是“良心”的“良”。但是,在人心逐利、浮躁的金钱观甚嚣尘上的今天,光靠提醒商家、平台,要有良心,为食品安全把关站岗,恐怕收效甚微。健全针对网络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强化执法监督、抽查力度;对违法乱纪者从严从重处罚,听起来像是老生常谈,但的确是为食品安全“兜底”的最后一张“网”。当然,消费者也要加强自我保护,需要和这些不良行为“斗智斗勇”。

警惕外卖“黑作坊”
胃“饱”了 心不能“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