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6年03月07日 星期一

长江中游城市群需发挥乘数效应

■朱玥颖 《 中国城市报 》( 2016年03月07日   第 27 版)

  目前,由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武汉城市群构成的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世界上城市数量最多、面积最大、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群。其面积有31.7万平方公里,人口规模超1亿。区域内各城市地缘近、人缘亲、文缘深、商缘广、发展阶段相似,交流交往频繁。可以说,长江中游城市群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和协作传统,以及巨大的发展潜力。

  新常态下的优势地位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经济进入新常态,新常态意味新变化,也意味着新机遇。

  具备新型城镇化转型升级和作为创新引领区的潜质。众所周知,长江中游地区拥有众多的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区域内科研开发能力强,先进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技术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在此基础上,长江中游城市群既具有群内聚集,又具有群外拉力的双重驱动;既有利于促进城镇化发展,又有利于解决长江中游地区的三农问题;既有雄厚的科技实力,又具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高度热情。

  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区。当前,生态文明建设越来越成为全世界共同追求的目标。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中国,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永续发展,是我们始终要坚持的基本国策。生态文明建设强调,必须从大自然整体运行的宏观视野,来全面审视人类社会发展问题。既要考虑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也要顾及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地处长江中游地区的三峡工程是综合治理和开发长江水利资源的关键性工程,它结束了长江的洪水威胁,改变了航运格局,不仅突破了长江经济带贯通和中游城市群发展的根本制约,还具有构建库区生态安全,确保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生态环境安全的战略意义。

  乘数效应与优势互补

  要打造中国区域新增长点和新棋局,仅靠“单打独斗”是不够的。从地理区位选择来看,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之间存在显著的产业梯度和要素禀赋差异:产业等级沿长江流向呈现递增趋势,而要素丰裕度则沿长江流向递减。要发挥流域经济优势、连线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经济区三个“板块”、推动产业集群的分工与合作,必须树立共生崛起的理念,并创新产业链跨区域合作的体制机制,赢得竞合的“乘数效应”。对比较优势错位的产业则可以利用天然的长江航道和发达的沿江综合运输体系实施产业转移。坚持市场机制,打破行政区划,充分利用宜昌、恩施和神农架的水力、旅游、矿产和农业资源;荆州、荆门的人力资源和市场资源;以及重庆、湖南相邻省市的其它资源,实现优势互补。

  对接“一带一路”

  实现“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产业对接。通过与“一带一路”战略相结合,长江中游城市群将成为内陆开放合作示范区。“一带一路”战略是以新的发展战略促进我国与其他大国以及主要国际力量间构建新型关系,有利于加快构建与周边国家合作的新机制、新平台。而长江经济带发展是促进东中西协调发展、实现双向开放、推动创新转型与新型城镇化,打造中国经济新支撑带的重要战略举措。长江黄金水道和立体交通走廊,一方面可使长江经济带直接联通海上丝绸之路,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接连欧亚大陆桥,联通陆上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同时,云、贵两省的加入,将进一步加强与东南亚经济走廊的联通。通过“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有机衔接,实现产业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推动产业全景式升级转型。

  避免“一城独大”

  长江中游城市群将中心城市圈(群)融合协同发展,将区域内各城市群有机贯通,构建包括中心城市、中等城市和众多有鲜明特色的小城市于一体的城市群体系。同时,搭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水、陆、空立体交通大通道,打造具有“中国制造2025”色彩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因此,需要考虑资源的均衡配置,让各城市均等享有优质的公共资源,避免一城独大。也要全方位、深层次对外开放,并要共建生态文明体系以及创新的消费观念模式。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去产能 政府该如何作为
长江中游城市群需发挥乘数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