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6年03月07日 星期一

建设幸福城市,增进民生福祉

《 中国城市报 》( 2016年03月07日   第 09 版)

  在经济学上,人均收入3000-5000美元是一个分界点,在这个点之前,国民幸福感会随着GDP的增长而递增。我国过去30多年的经济腾飞,确实给人们带来前所未有的幸福体验。但随着临界点的到来,幸福感不再跟随GDP的增长而同比例增长,甚至会带来幸福感的下降。

  作为城市管理者,需要看到,人们越来越重视公共环境、公共服务、社会整体文明度等这些公共幸福指数和感受。政府等公共服务者,有必要通过提升服务、改善生活、保障环境等一系列手段,让市民的幸福感更上一层楼!建设幸福城市,提升城市幸福感,就是一个重要的抓手!

  城市幸福感体现的是市民对所在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安定感、满足感,以及外界人群的向往度、赞誉度。幸福作为一种主观感受,每个人的体会各不相同,但人人都希望找一个宜居、宜业的城市安家。可见,幸福城市反映了大多数人的民意诉求。

  那么,什么样的城市才是幸福城市?如何给出一个幸福城市的评定标准呢?世界杰出华商协会主席卢俊卿提出了“一二三四五幸福城市理论”:一个中心是以市民幸福为中心;两个法则即既要爱情法则,更要亲情法则;三个层次分别是物质、情感、精神;四大支柱是指政府、市民、企业和社会组织;五大标准分别是物质有保障、环境利健康、情感有寄托、人际共和谐、社会普公平。

  现在,越来越多的城市喊出了“建设幸福城市”的口号,幸福城市已经成为城市管理者的建设目标。那么,建设幸福城市的主体是谁?是不是只事关政府?建设幸福城市,政府当然责无旁贷,但是,建设幸福城市是一项涉及范围广泛的工程,而人民群众又是历史的创造者。建设幸福城市,人民群众的力量缺之不可。

  人人共建、人人共享,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理想状态。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把共享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指明发展价值取向,把握科学发展规律,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是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和共产党宗旨、科学谋划人民福祉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发展理念。

  “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城市不是越大越好,不是高楼越多越好,也不是GDP越高越好,而是越幸福越好。民生感受是幸福城市的最好诠释。“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事关群众福祉和社会和谐稳定。

  建设幸福城市,增进民生福祉,我们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做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共享不只是理想,而有实实在在的内容。这需要以推进社会公平正义为前提,以推进扶贫脱贫、缩小收入差距为抓手,以推进区域、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保障,以推进共同富裕为目标。只有让发展成果公平共享,全面小康才能凝心聚力;只有让人民幸福安康,城市才能在现代化道路上稳健前行。坚持共享发展,让发展更有温度、让幸福更有质感!这是“民之所望,施政所向”。

建设幸福城市,增进民生福祉
为农民进城买房叫好
去库存, 三、四线城市唱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