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6年02月29日 星期一

以国际眼光推进城市发展

■刘卫兵 《 中国城市报 》( 2016年02月29日   第 27 版)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城市发展波澜壮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城市发展带动了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如今,中国有7亿人生活在城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5%,但雾霾污染、交通拥堵、垃圾围城、文化缺失等城市病也开始集中显现,局部地区已呈严重之势。在2015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在新形势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着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宜居性,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围绕自身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工作实践,就进一步贯彻落实会议精神进行了认真思考。

  要高标准推进我国城市发展,就应该以国际眼光,吸收国外先进经验,与国际社会共同积极应对全球变化。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条途径:

  提高城市工作全局性,做强城市功能,把握互联网和大数据革命的机遇。城市开发与建设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尤其在土地方面,往往会涉及到政府、投资者和公众的纠纷、矛盾和利益纠葛,而统筹全局的机制设计则有助于解决那些敏感而复杂的难题,兼顾公益和私营部门的目标和利益。目前,“互联网+”成了城市发展的重要趋势,这就要求政府投资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发展更为互联的绿色城市,让城市更加智慧和高效。同时,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如此,才能奠定我国在世界城市体系和国际分工格局中的地位。

  提高城市工作的系统性,布局优化城市空间,应采用长期和科学的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初期就要精细设计和规划,在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上作出前瞻性部署,明确城市发展必须坚守的可持续目标和人本理念,保持规划执行的“刚性”,并通过规划设计平衡发展速度和质量的关系,运用规划保障城市转型升级的方向性和系统性。鼓励创新和被动式的设计,并确保有效贯彻。另外,控制城市无序扩张和碎片化,实现更紧凑、更可达和复合型的城市发展模式。紧凑城市既需要在规划、建设和管理上进行统筹,以实现城市不同服务部门的高效联通;也需要在空间、规模和产业上进行统筹,以构建高效集约的城市空间结构;还需要在生产、生活和生态上进行统筹,最终建设兼具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多功能复合体城市空间。避免再出现“睡城”“鬼城”等违背城市发展规律的病态空间形态,由此提高城市发展的持续性、宜居性。此外,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需加强城乡之间的连接,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尤其在农村地区,应鼓励乡村地区发展可持续农业,帮助村民创造可持续的生计。

  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发展和贯彻低碳和资源节约型城市的发展战略,提高传统能源的利用效率。根据相关标准,在政策和投资方面优先支持公共的、非机动化的、低排放的交通。另外,鼓励节能建筑、可再生能源和有效的废弃物管理。例如,德国柏林EUREF园区是欧洲城市更新和智慧城市建设的最佳范例。园区规划设计基于废弃的电厂基础,以未来的智慧化城市为愿景进行建设。目前,二氧化碳排放已达到联邦政府2050年的标准(比1990年减排80%),汇聚了200余家能源、可持续、环保和绿色交通等领域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和科研机构。

  与人体相似,城市也存在新陈代谢。提高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可从可持续消费和生产的视角,运用资源流知识,通过循环经济等方法。同时,鼓励绿色、节制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重点改变当前城市“产品进来、垃圾出去”的运行模式,从而减少资源浪费。

  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应加快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生态文明理念,必须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我国的城市建设,可以利用新能源和绿色建材领域的产业优势,鼓励和支持城市在房地产开发、空间布局等方面体现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广绿色建设和绿色交通,促进资源能源的节约循环利用,打造符合自身特色的绿色宜居城市。

  具体建议如下:健全法规体系,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使转变工作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如瑞典制定《水法》、德国制定《保护空气清洁法》《垃圾管理法》等,明确了政府机构和公民的权利、义务和职责,有效促进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教育,倡导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实现创造优良人居环境的总体战略,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是一项艰巨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另外,不少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对国民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教育,大力倡导科学的生产方式和生态化的生活方式,引导国民自觉参与生态文明的建设工作。如获全球人居环境规划奖的哥伦比亚波哥大拉斯德利西亚斯溪谷参与式修复项目,就是政府积极动员社区公众参与修复工作的一个优质案例。政府引导公众自觉接受可持续生产和消费教育,而公众在参与的过程中,提升了自己行为方式,从而使青山绿水重现于闹市之中。

  以“共建共享”原则凝聚城市主体,要大力培育包容的文化。把公平和平等结合到城市发展的政策和议程中,关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妇女和儿童,保护她们免受暴力、虐待、剥削、忽视和歧视。让所有的居民平等地享有住房、教育、医疗,包括心理健康、卫生、老年人和残疾人服务、休闲设施和其它公共福利。为避免千城一面,应加快保护传统文化和遗产,重视历史性城市中心区和古村古镇的保护和开发,以参与性的方式使之重现活力。只有在保护的前提下,促进生态文化与城市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才能建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生态文化体系。以德国汉堡港口新城的有机改造为例,作为欧洲最大的历史港口改造项目,即是在世界级历史文化遗产区实施城市生态更新策略。改造后,新城能较好地实现与仓库城和市中心旧城建筑相融合,在保护的基础上再现城市活力。

  对于我国来说,可借鉴的经验就是要摒弃重物轻人的开发建设方式。在城市开发过程中,不仅要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更要为当地居民构建具有活力的社区,提供更多经济机遇、公共服务和生活乐趣。努力实现生产和生活相结合、宜业与宜居相统一,将城市打造为市民的“生活共同体”和“发展共同体”,提升城市作为生活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真正实现安居乐业。

  推动城市发展的积极性,以“改革创新”精神激发城市活力,应创新和建立多样化融资机制。支持适当的绿色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可以通过PPP模式有效防止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采取必要的政治改革和有效的政府结构,激发创新,创造包容、创新、有活力和竞争力的经济模式。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当下,发达国家正积极发展以绿色、循环、低碳为基本方向的经济发展策略,引领着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其中一些行之有效的举措都可以为我们发展绿色经济、高标准推进城市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作者系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可持续建筑与气候倡议组织成员)

以国际眼光推进城市发展
科学认识城市修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