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6年02月01日 星期一

贫困治理新模式:创业扶贫

■陈柳钦 《 中国城市报 》( 2016年02月01日   第 27 版)

  2015年12月,国务院扶贫开发办公室扶贫高级人才培养工程、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区域社会管理创新研究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扶贫开发办公室、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联合资助出版的《农民创业与贫困治理——基于广西天等县的实证分析》已经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作者莫光辉以其独特的研究视角和深厚的学术底蕴,提出了我国贫困治理的“创业扶贫”新模式。该书在丰富减贫理论研究、推进贫困治理体系创新、完善广西贫困治理模式等方面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对新时期脱贫攻坚的顶层政策设计具有一定启示意义,对增强贫困人口内生能力也具有参考价值,是探索精准扶贫模式的新力作。

  贫困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已成为当前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个普遍而又十分紧迫的现实问题。贫困问题的多学科研究在我国社会深度转型和全面深化改革时期,贫困问题的多学科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首先,此书介绍了少数民族地区天等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发展现状,并以天等县农村贫困人口为调查样本,归纳了少数民族农村区域的贫困特征和农民个体贫困的基本特征,总结了制约少数民族农村地区贫困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以及贫困与社会风险互为影响的关系。

  其次,著作还分析了创业型经济与区域社会贫困缓解之间的关系。在国家全民创业政策驱动和创业型经济已发展成中国经济新增长点的背景下,农民创业也迎来了蓬勃发展生机。作者认为,创业型经济是中国农村区域社会发展变迁的重要变革力量,农民创业有利于农村贫困缓解。本书还归纳了天等县农民创业者的基本特征及其农民创业的作用,指出了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创业与农村扶贫间相互促进的关系。作者认为,: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创业促进农村扶贫事业发展,反过来,其扶贫进程为农民创业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最后,著作提出,农民创业是增强农村人口脱贫致富能力的新途径。新时期的农村扶贫开发模式,需要建设农民创业与国家扶贫开发政策的共生机制。同时,通过农民创业,提升农村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并不断推进中国农民创业活动和扶贫开发事业的互动、共赢和发展,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构建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的减贫引擎。

  当前,农村社会的贫困制约因素已由过去基础设施、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等传统型致贫因素向农村贫困人口发展能力和发展机会等致贫因素逐步转变。国内外减贫实践表明,扶贫开发要真正取得实效,关键在于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只有贫困人口自身掌握了脱贫致富的技能和本领,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和发展问题。

  该书还从农民创业的视角,探讨了扶贫对象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方式。其中,作者对民族地区农民创业者的经济状况和创业减贫效应,进行对比分析。这种方式明显区别于以往从整体和政策方面入手的宏观研究,深化了对贫困群体的研究,为社会各界把握新时期我国边境民族地区农村贫困个体生存困境和脱贫路径,提供了新的理论认知视角,丰富并发展了相关贫困研究理论。

  在当前农村农民创业蓬勃发展的新形势下,农民创业正成为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驱动力量之一,也是农民实现脱贫致富和自我能力提升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在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目标的进程中,书中关于如何建构将农民创业与国家扶贫开发政策双向良性互动的农民创业扶贫模式,以及寻求创业扶贫模式的发展定位及可行路径,是对当前我国扶贫治理模式的创造性突破,并对国家的反贫困战略和扶贫模式创新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农民创业与贫困治理——基于广西天等县的实证分析》的理论厚度和应用价值将会在脱贫攻坚的实践探索中得到检验。

  (作者系中国城市管理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雾霾治理当先治散煤
贫困治理新模式:创业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