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6年01月18日 星期一

城市文化, 我们的行动在哪里?

■中国城市报记者 张亚欣 《 中国城市报 》( 2016年01月18日   第 22 版)

  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要结合自己的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这样的倡议无疑是好的,然而问题也随之而来。未来城市,该如何多一些民族文化底色?如何能够更好地将中国非物质文化不断传承和发展下去?

  威尼斯、佛罗伦萨、伦敦、纽约、莫斯科,西安、北京、苏州、杭州……纵观古今中外,有多少名城因文化之勃兴,得以名垂史册乃至久盛不衰。足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城市新常住人口的文化基因融入、当代城市文化的重塑等等,皆为未来城市的文化底色的构成要因。

  北京 促政府扶持力度

  日前,北京市文化局和北京演出行业协会日前发布了2015年度北京市演出市场统计数据。数据显示,2015年北京演出市场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在演出场次基本持平的情况下,观众人次和票房收入均呈增长态势。来自全市演出场馆的信息同时显示,北京市文化局推出的低票价惠民政策、剧院运营服务平台项目以及对优秀剧目的积极推介措施,对演出市场产生了积极的引导作用,戏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一定程度上也极大丰富了市民的精神生活。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2015年,北京共举办艺术演出24238场,与上年同期24595场基本持平。各类文艺演出共吸引观众1035.63万人次,比上年同期1012.68万人次增长了2.27%,其中音乐剧、京剧、芭蕾舞等演出,观众数量增长显著。全年文艺演出实现票房收入15.49亿元,比上年同期14.96亿元增长了3.54%,其中话剧、音乐剧、舞蹈等演出的票房收入同比均增长了1000万元以上,成为推动票房增长的重要动力。

  虽然全年演出场次与2014年持平,但细研究可以发现,驻场演出等娱乐性演出的场次、观众人次、收入均大幅减少,而专业剧场的演出场次、观众人次、票房收入大幅增加。这表明北京市场有越来越多高水平的文艺演出,许多以前做流行演出的公司也开始转型做高品质的戏剧原创剧目等。

  北京市文化局相关负责人分析说,北京演出市场观众人次、票房收入持续增长,不仅因为去年出现了像《战马》《剧院魅影》这样的大型演出,还因为上演剧目普遍质量较高,有力地提升了上座率,同时也与政府主管部门加大扶持力度不无关系。市文化局2015年推出了加大低价票演出扶持力度、加大优秀剧目推介力度以及启动北京剧目排练中心、北京剧院运营服务平台等政策“组合拳”,积极引导演出市场持续稳定发展。

  上海 从保护非遗做起

  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失是我们有目共睹的现状。

  “现在上海的沪剧生源,要去河南、山东寻找;余姚的姚剧等等,也大抵如此。问题是,北方孩子根本不会说、听不懂江浙一带方言,于是来到上海的这些小朋友,得先学一年上海话,才可能学戏。”上海师范大学研究当代城市戏曲发展多年的朱恒夫教授,道出了传统戏曲在当今大都市中的生存困境。

  朱恒夫告诉记者,他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在江苏昆山、四川成都,都有不错的戏曲传承。“成都双流小学的上课铃声、下课铃声、放学铃声等等,都是川剧戏曲音乐。”朱恒夫说,“当然,双流县也好,昆山市也好,他们校园里的戏曲生存空间,在于有一些热心人的支持。比如,当年昆山市文化局的顾鹤冲、黄国杰等人沉入当地一些小学校,开办‘小昆班’。如今,在昆曲的诞生地昆山,‘小昆班’几乎成了一张小小的城市名片。”

  面对如何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问题,上海市文联党组书记兼专职副主席宋妍却认为,不应该单纯走校园路线。“各种门类、各种行当的非遗,都想通过校园进行传播、传承,但设身处地为学校着想,也不可能统统收录进来,还是要看各校实际。”宋妍认为,鼓励家长花钱买票给孩子看戏,哪怕买票只是走走形式,票价低廉,也比免费好。

  上海社科院文学所副所长荣跃明则介绍了一个积极的例子。上海市长宁区一度将社区评弹书场免费开放,但有200多个老书友、老听客坚决不希望免费,他们希望花钱来欣赏评弹艺术。于是,书场以25元的票价,提供前排沙发座,有茶水供应。后座的10元票,也大多能售卖。这样,不仅实现了评弹艺术的市场价值,更提振了评弹艺人的信心。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非遗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蔡丰明认为,非遗进校园是近年来的一项国家战略,是关系到民族文化传承、国家文化安全保障、以及中国梦能否实现的大问题。目前已有很多学校重视到这一问题,但还需要指出的是,非遗进校园要侧重精神传承,而非传统认知的技能传承。

  群众 有你参与更精彩

  文化是民生之魂,加强和改进公共文化服务,对于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加快文化领域转型,扩大公共文化供给,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建立、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格局,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规划以及近年来在全国开展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的发展规划,都高度强调了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参与机制的培育。有专家呼吁,当下不妨以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尊重基层实践,尊重群众参与权,进一步探索和制定新的文化管理与公共文化产品社会供给制度,废止不适应新形势、新发展的旧的相关文化制度,将群众路线落到实处,使改革实践在制度层面整合为新的、最重要的发展资源。

城市文化, 我们的行动在哪里?
第四站 “饮咗茶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