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道县清塘镇楼田村,有一座仿宋石牌坊,上面有一副对联:“周庭举世皆尊,元公哲学,鲁迅文章,恩来开国总理;风景这边独好,濂水湛蓝,都庞苍翠,道岩湘南奇观。”原来这里纪念的是开国总理周恩来、现代作家鲁迅(周树人)的先祖,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濂溪先生周敦颐。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汉族,宋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北宋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两汉而下,儒学几至大坏。千有余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明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宋史·道学传》将周子创立理学学派提到了极高的地位。
北宋天圣九年(公元1031年),周敦颐14岁时,其父病逝。于是,他与同母异父之兄卢敦文随母投靠衡阳舅父郑向,至1037年郑向调任两浙转运使疏蒜山漕河,周敦颐同母随迁润州丹徒县。因他聪慧仁孝,深得郑向喜爱,郑向很重视对周敦颐的教育,在繁忙的公务之余,亲自授课督学。郑向也是进士出身,学问很扎实,尤其精通史学,曾撰有《五代开皇记》30卷。他看到周敦颐聪慧过人、悟性超众,不由喜出望外,对这个外甥寄予了厚望。
景祐三年(1036年),郑向得到一次封荫子侄的机会,这也就意味着不用考试即可得到官职。难能可贵的是,郑向没有将这一机会给自己的儿子,而是给了外甥周敦颐。由此,周敦颐步入仕途,打开了人生全新的一页。
康定元年(1040年),周敦颐外放为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修水县)主簿,分管的工作是审理案件。虽然是初出茅庐,他却展现了超强的办事能力,所审理的20余件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量刑恰当,原告和被告都心服口服,没有一个上诉的。特别是有个陈年旧案,因为案情复杂,久拖不决,周敦颐接手后,立刻辨清是非,有了决断,县里的人无不叹服,惊呼说:“为官多年的油滑老吏都不如这个20多岁的年轻官员啊!”
嘉祐六年(1061年),周敦颐得到了虔州(治所在今江西省赣州市)通判的任命。有好友听说此事,不禁为之皱眉,因为此时任虔州知州的是赵抃(音同变)。赵抃是与包拯齐名的贤臣,也是个硬脾气,眼里揉不得沙子。他和周敦颐有过一些误会。当时,周敦颐在合州(今重庆市合川区)当判官。有一次,赵抃到合州视察,有人诬告周敦颐不务正业,沽名钓誉。赵抃因此对周敦颐态度严厉,俨然将其划入了小人行列。可周敦颐始终不为自己出言辩解。
令人意外的是,这一次,赵抃并没有对周敦颐摆出严厉的面孔。原来赵抃赴任虔州知州前,一些好友来看望他,谈起周敦颐,称他屠奸剪弊时,如同手上握着一把利斧,落手毫不留情,清正廉洁,深得民心。后来,他又听说了周敦颐在南安军顶撞自己顶头上司王逵的传闻,不禁莞尔,内心悄悄发生了改变。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赵抃亲眼看到了周敦颐的所作所为,彻底释然,他拉着周敦颐的手说:“今天我才知道你的为人啊。”自此,两人结成莫逆之交。
周敦颐赢得名臣赵抃的信任并不奇怪,他为官清廉,对自己要求很严。在任永州通判时,侄子仲章来看他,想求个一官半职,周敦颐断然拒绝,并耐心地做了解释。临走时,周敦颐除送了些银两布匹给他,还特地写了一首《任所寄乡关故旧》:“老子生来骨性寒,宦情不改旧儒酸。停杯厌饮香醪味,举箸常餐淡菜盘。事冗不知精力倦,官清赢得梦魂安。故人欲问吾何况,为道舂陵只一般。”
一句“官清赢得梦魂安”道出了周敦颐为官的宗旨,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苏轼也曾感慨说:“先生本全德,廉退乃一隅,因抛彭泽米,偶似西山夫。”这样的人,难怪人人都叹服。
周敦颐被认为是继孔孟之后的第二代儒学大家,正如清代文人黄百家所说:“孔孟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善微言,绝之久矣。元公(周敦颐)崛起,二程嗣之,又复横渠(张载)诸大儒辈出,圣学大昌。”周敦颐最突出的贡献,就是从儒家思想出发,又兼收并蓄融合了道家和佛家的理论,探讨了世界的本原问题,通过无极、太极、阴阳、五行等哲学范畴,提出了系统的宇宙构成论。
然而最初,周敦颐并没有被很多人所认识,最早发现他的是程颢、程颐的父亲程珦(字太中)。程珦曾任南安军副职,是周敦颐的上司,而那时周敦颐还只是一个年仅30岁的年轻人。程珦看他“气貌非常人”,通过一番交谈,深为他的学识所叹服,于是和他结为挚友,毅然把两个儿子程颢、程颐送到了他的门下。在周敦颐的言传身教下,这两个孩子“遂厌科举之业,慨然有求道之志”,把学问之道作为自己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正因为如此,中国历史上少了两个庸俗的官吏,却多了两个伟大的思想家。
周敦颐撰有《太极图说》《通书》等著作,经程颢、程颐等弟子多次编定整理,才结集刊印,流传后世。在他们的继承、发展和传播下,理学(又称道学)登上了官方正统意识形态的宝座,自北宋至清代居于统治地位达600余年。周敦颐作为发端者,获得了“道学宗主”的美誉,宋宁宗赐周敦颐谥号为“元”,世人因此也称周敦颐为“元公”。到宋理宗时,周敦颐得到了从祀孔子庙庭的待遇,确立了他理学开山鼻祖的地位。
周敦颐去世后,随着他的弟子程颢、程颐对他的哲学的继承和发展,他的名声也逐渐显扬。南宋时,许多地方开始建立周敦颐的祠堂,人们甚至把他推崇到与孔孟相当的地位,认为他"其功盖在孔孟之间矣"。帝王们也因而将他尊为人伦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