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5年12月28日 星期一

多元文化交织中的澳门

■中国城市报记者 刘蕾 《 中国城市报 》( 2015年12月28日   第 28 版)

  1999年12月20日,一曲《七子之歌》伴随澳门回归庆典,成为那一年中国人关于澳门最深刻的视听记忆。时光荏苒,16年过去了。澳门作为我们伟大祖国极为特殊的一部分,曾经被葡萄牙开辟为殖民地,接受了400多年欧洲文明的洗礼,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共存使澳门成为了一个风貌独特的城市。在澳门,中西文化的交融在城市空间、街区和单体建筑物上都有着充分的反映。可以说,今日在澳门遗留下来的众多历史建筑是中国境内现存最集中,保存最完整的西式建筑群,同时也是天主教和基督教在中国传播与渗透的见证,更是四百多年来中西文化互相交流、多元共存的体现。

  历史文脉

  澳门位于珠江三角洲的南端,与珠海经济特区毗邻,由澳门半岛、氹仔岛、路环岛三部分组成。根据考古证实,五干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繁衍生息在这块土地上,并且创造了自己灿烂的文化。

  根据史书记载,澳门原属香山县,在南宋以前,即13世纪前,这里本是荒山野地,没有人烟,亦未正名。直至蒙古族入侵中原,南宋濒于覆亡,闽浙一带官兵纷纷避难南逃,其中部分人飘泊到此,寻求生计。到了明代,这里变成了一个渔村,因许多渔民信奉妈祖,故在澳门西南一个码头旁建了一座庙宇叫“妈祖阁”。16世纪初,葡萄牙人第一次在这儿踏足澳门,向当地人询问地名,当地人以为是问庙宇名称,告诉来人叫“妈祖阁”,葡萄牙人就以为是澳门的地名。在英文中,“Macau”的称呼一直延用至今。

  明朝嘉靖十四年(1535年),葡萄牙人取得了在澳门的停靠权。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又借故在澳门登陆。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葡萄牙人开始在澳门定居。从此以后,葡萄牙人在澳门南湾沿岸一带,依照山势建楼房筑炮台,建城墙设岗哨。该建筑雄踞海畔,有澳门城之称。

  1557年,葡萄牙人向当时的明政府取得居住权,成为了首批进入中国的欧洲人。1623年,葡萄牙政府委任马士加路为首任澳门总督。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至16、17世纪,澳门已商贾云集、番夷咸至、货物繁盛、贸易昌隆,成为了东西方贸易的重要港口,并由此演绎了澳门四百年多元文化发展的历史,使澳门成为了中西文化融合、交流的门户。

  多元建筑

  澳门的建筑文化特征是多元共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的建筑艺术与受欧洲文明影响的葡式风格在澳门交融合璧又分流共存。走进澳门,观察这里的建筑文明,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中式的庙宇和西式的教堂并存,共同交织出一幅独具特色的城市画卷。

  随着频繁的商业贸易来往,西方天主教开始传入澳门,各个教派的传教士也相继而来,混合中国传统的佛教、道教,形成了澳门独特的宗教环境。一时间,澳门半岛上耸立起了一座座洋式教堂,以满足居民生活的需要。这些教堂往往建造在地势高峻、视野开阔的地方,在其周围设有广场,以满足举行宗教活动的需要。居民的住房也就相应地环绕教堂布置,这种做法源自于欧洲中世纪城市建设的传统。此外,这些建筑还特别吸收了葡萄牙的建筑传统,从而形成了澳门城市发展的雏形。16世纪中叶,澳门人口大大增加,使得澳门的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建筑规模也渐成气候。教堂成为当时城市景观的核心,也是城市构图的中心。这些教堂多建于高处,可以俯瞰海岸线,所以兼具海防的作用。为此,教堂内常有武器装备,它们同建于高处的小城堡共同组成保卫城市的前哨阵地。同时,教堂也起到了勾勒城市轮廓线的作用,成为城市景观的标志。

  而澳门城内早期的中国居民主要集中在西北岸火船头路、草堆街以西至白鸽巢一带。后来,华人居住区向西渗透,并逐渐沿着内港扩展。华人社区人口稠密,建筑拥挤,店铺和住宅往往混为一体,分布在狭窄的街道上。这里的建筑多为长方形、两层高,采用承重墙结构,木质屋檐、青瓦屋顶成为了中式建筑的标志。

  虽然葡萄牙文明在澳门的土地上一直生根发芽,但澳门人们的许多习俗仍然保持了中国的文化传统,很多兴建的建筑仍然可以体现出中国建筑文化的神韵。直到现在,澳门还完好地保存了如普济禅院、莲峰庙、芦廉若公园等一批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的园林建筑。在深刻的欧洲文明影响下,澳门的中式建筑一如既往地流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血液。到了17世纪,中西方文化逐渐交融在一起,澳门形成了一幅奇异的画面:内城与外城并存、内港与外港并存、教堂与庙宇并存。这些构成了澳门建筑独特的双重文化特征。

  19世纪至20世纪初,澳门城市结构逐渐发生了改变,建筑呈现出欧洲和中国两大体系的特色,并具有一定的折衷主义色彩。一方面,一部分中西建筑在总体风格上保留着各自的原汁原味,和平相处、相互映衬。另一方面,中西传统建筑虽然风格迥异,但是中西方建筑文化还是在保持各自文化特色的同时,潜移默化、自然而然地发生了交融,共同营造出都市空间的奇特景观。

  由于在历史上澳门避过了世界大战、内战和其他极端的人为破坏,许多文化遗产得以保存。东西方文化在这儿发生碰撞和交融,积累了丰厚的历史文化沉淀,使今天的澳门既具有欧陆情调, 又具有中国传统的风采,逐步形成了一种中国和西洋结合、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建筑文化和独特的历史文化风情。

  在四百多年的历史中,中国人与葡萄牙人合力营造的不同的生活社区除了展示澳门的中西式建筑艺术特色外,还展现了中葡两国人们不同宗教、文化以及生活习惯的交融与互相尊重。这种淳朴、包容的社区气氛是澳门最有价值、最具特色的地方。

  编 后

  建筑就像一本打开的书,从中你能看到一座城市的抱负。特别是那些古代建筑,纵然历经千年洗礼,仍记载着城市的历史,见证着城市的辉煌,是城市真正的灵魂。

  建筑记载城市文化。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建筑则是这座城市文化的载体,二者宛如并蒂莲,承载着城市形象和文明的传递。就像澳门历史城区,它保存了澳门四百多年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精髓,是西方宗教文化在中国和远东地区传播的重要见证,更是四百多年来中西文化交流互补、多元共存的结晶。

  可以说,对于城市历史,建筑是关键词。只有“抠”住建筑,才能真正了解一座城市的历史。然而,在如今城市建设过程中,不时看到有老建筑被拆毁。把老建筑拿掉之后,实际上是抹掉了城市的记忆,城市没有说头了——文化其实都在这个“说头”里,也就是这个线索里。要是连线索都没有了,也就无从说起,大家就慢慢忘掉了。老建筑实际上是为唤起城市记忆保留了线索。

  一座有特色的建筑就是一座丰碑。文学大师果戈理曾说过,“当歌曲和传说已经缄默的时候,建筑还在说话。”城市建筑既是物质文化形态,更是精神文化形态。因此,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要更加关注古建筑,留住城市的魂。

多元文化交织中的澳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