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5年09月07日 星期一

打造健康城市任重道不远

■王国强 《 中国城市报 》( 2015年09月07日   第 18 版)

  城市是经济社会和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城市化已经成为人类社会不可逆转的趋势。从1978年到2013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从1.7亿增加到7.3亿,城镇化率从17.9%提升到53.7%。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推动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结构深刻变革,促进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全面提升。与此同时,快速的城市化带来的诸如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污染、公共服务滞后、慢性病高发、精神压力增大等问题日益突出。我国正面临着处于城市化进程中阶段性调整和质量提升的严峻挑战,所以在推进城市发展、预防和治理“城市病”的同时,也要因地制宜,制订合理的城市发展策略。

  研究表明,影响健康的因素除了基因遗传和个人生活方式外,生态环境、社会结构、医疗服务、食品药品等也对公众健康具有重要影响,因此要建立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策略,建立跨部门合作机制,以稳定的就业、良好的教育、健康的食品药品、安全的交通、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等来改善影响人们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提高全民的健康水平。通过建立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将健康理念纳入到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各项公共政策并保障落实,是转变政府职能、满足居民不断提高的健康需求的必然选择,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也是实现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理念的有效形式。因此,以人的健康为核心建设的健康城市,是对传统城市发展理念的深化和拓展,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卫生城市为健康城市发展提供基础

  上世纪80年代“健康城市”概念被首次提出, 1994年和1997年,全国爱卫办选择部分城市与世界卫生组织就健康城市项目展开合作。2007年,全国爱卫办批准杭州、大连、苏州等城市展开健康城市试点工作。2008年和2010年,全国爱卫办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在杭州和大连成功举办了两届国际健康城市市长论坛。

  健康城市建设需要适应我国国情、顺应国际发展,是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基础,也是新时期爱国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当前,爱国卫生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新时期爱国卫生工作的发展。今年3月召开的全国爱国卫生工作会议上李斌主任提出:“新时期爱国卫生工作要实现从偏重环境卫生治理向全面社会健康管理转变。健康城市建设是解决新时期慢性病、精神疾病等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全面促进群众身心健康的重要平台和有力抓手,是实现全面社会健康管理的有效途径。要作为下一阶段爱国卫生运动的重要内容抓好顶层设计,全面推进实施。

  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活动是有中国特色的卫生工作方式,是在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下,动员多部门和广大群众,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的群众卫生活动,是爱国卫生工作的一个品牌。卫生城市通过制定考核标准,采取检查评比的方式,达到标准的城市予以授牌命名。其创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条件,解决影响群众健康的垃圾、污水、公厕等突出的环境卫生问题。而健康城市作为卫生城市的升级版则主要通过制定规划、组织实施、阶段性评估,实现持续改进和提高。其更注重实现全面的社会健康管理、着力改善影响群众健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优化医疗卫生服务、倡导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全面提升公众健康水平。

  四维度确定健康城市推进重点内容

  从各地探索开展的健康城市建设活动来看,健康城市涉及到城市多个方面均与人的健康有关。在国务院印发的卫生事业“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全面开展健康城市建设”。国务院66号文件也对健康城市建设做出了部署。应该说,这项工作的理论和实践基础都比较成熟,具备了全面推开的条件,要抓紧推动实施。因此要科学界定健康城市建设的具体范围,如果太宽泛,就容易成为各部门工作的汇总而无法落实;如果太窄,就难以和卫生城市区分,无法真正落实“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理念。经过反复讨论,最终把健康城市建设的范围界定在健康环境、健康社会、健康服务、健康人群四个维度,具体18个方面内容,围绕这四个维度,明确重点内容有利于突出工作的同时也有利于地方对政策的落实。

  健康城市工作的开展不仅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还要突出五个重点环节。第一,要编制健康城市发展规划,明确优先解决的健康问题,设立有效的干预策略和可行的阶段性目标,以规划引导、政策扶持、项目带动为抓手,不断提高健康城市建设水平。第二,要建立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统筹政策措施,加强资源整合。同时鼓励、组织、支持社区、单位、家庭和个人参与健康城市建设活动,激发社会组织活力,鼓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形成全民动员、全民参与、全民监督的良好氛围。第三,要探索建立健康管理工作模式,优化医疗卫生服务,加强医防结合,推进上下联动,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减少疾病发生,提高健康绩效。第四,要实施以社区为基础的“健康细胞”工程建设。优化社区卫生资源、改善社区环境、解决社区主要健康问题。同时从学校、企业、机关等重点场所入手,建设健康单位,营造健康、安全的生产生活环境,筑牢健康城市建设的基础。第五,要组织第三方专业机构,定期开展健康城市阶段性评估,不断发现并解决新问题,为下一阶段的建设提供科学的依据,从而循序渐进推动城市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健康城市建设成为一个持续发展的动态、连续过程。

  由于健康城市的评价工作涉及面广、社会关注度高,在要确保科学性和可行性的同时也要尽快修改完善健康城市建设指导意见和指标体系,并对健康城市指标体系进行抽样检测。在指标体系基本确定后,寻找一些有代表性的城市,开展抽样测评工作,争取在年底前初步形成内部测评结果,并根据测评结果看看哪些指标比较敏感,哪些指标不合适需要调整,从而修改完善指标体系,同时要加强社会宣传和广泛动员。健康城市建什么、怎么建,很多地方、部门和群众还不太清楚,要加强宣传,为健康城市的全面启动创造条件。

  目前,健康城市建设活动已经有了不错的工作基础,健康北京、健康上海、健康山东、健康杭州、健康苏州等活动蓬勃开展,很多地方已经探索出了一些好的经验,在未来的爱国卫生工作,要把健康城市建设作为重点,做到提前谋划、统筹安排。

  (本报记者康克佳根据王国强8月29日在《全国健康城市建设研讨会》发言整理)

打造健康城市任重道不远
全国健康城市建设研讨会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