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5年09月07日 星期一

发改委不同意“战略失败”说法

东北振兴再迎政策红利

■中国城市报记者 张阿嫱 《 中国城市报 》( 2015年09月07日   第 11 版)

  处在新十年起点的东北地区,又将迎政策红利。

  8月31日,国家发改委东北振兴司司长周建平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发改委正在跟东北三省的相关部门配合,研究“全面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不久后将出台。

  这将是2003年以来,国家出台的第三个关于支持东北振兴的政策文件。

  不同意“东北振兴战略失败”

  今年4月,李克强总理赴吉林考察,面对严峻的经济数据,直言“揪心”。

  然而,2015年已过一半,随着上半年各地经济数据陆续披露,东北地区给出的答卷依旧不那么尽如人意。

  8月2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上半年全国31个省市GDP数据,东北三省辽宁、吉林、黑龙江的GDP增速分别为2.6%、6.1%、5.1%,远低于全国GDP增速7%的平均值。这是继2014年经济增速全国“垫底”后,三省经济指标再居全国后五位,经济增速出现持续滑坡。

  作为曾经引领中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和举足轻重的重工业基地,东北地区曾以独有优势支撑和引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而如今,却因经济板块出现整体下滑,成为全国四大板块中经济总体指标的最低区域。2003年起兴的东北振兴计划,一时受疑。

  “东北地区现在碰到的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在新闻发布会上,周建平则驳斥了关于“东北振兴战略失败”的言论。

  他把东北比作共和国的“长子”,坦言东北是全国解放最早,亦是工业基础最好地区。周建平介绍,“一五”时期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中有58项都在东北,占了1/3,形成了资源、能源、装备制造和国防军工等一大批骨干企业。而在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东北又输出了大量的装备、技术资料和人才,支援内地建设。“现在东北发展有困难,共和国不能忘了它。”

  周建平另外指出,目前东北仍有一批国宝级的企业,比如大连造船、沈阳机床、沈鼓、一重等,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国际合作的重要支撑,同时在能源资源、环境承载、产业基础、科教人才等方面有相当潜力。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还是取得了一定成效。”在9月2日举办的第五届东北亚智库论坛上,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孙志明表示,东北振兴的成果体现在近年经济降速的减缓趋势上。他指出,从1978年到2003年,东北三省在全国的经济份额下降了4.92个百分点,而2003年到2004年,仅下降了0.74个百分点,下降速度明显减缓。

  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孙志明还另外提到,东北三省的民营经济比重也在不断提高。以吉林省为例,2014年民营经济已占全省GDP的51%,这将有利于经济活力的释放。

  人才流失问题亟待解决

  “这些年东北人才外流很严重,本科生毕业了都不愿留在当地。”谈起东北振兴,在长春理工大学教书的刘老师,则显得忧心忡忡。他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这是制约东北发展的一个很重要原因。“科教、研发人员都走光了,还谈什么创新?”

  根据《2014全国及各地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中的数据,就吉林省而言,其每万人口拥有R&D(研发)人员数为17.5人,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26.35人的66.4%,科研力量薄弱的同时,其成果的就地转化情况也较差。

  谈到东北地区将来的发展机遇时,东京大学公共政策学院教授日下一正也对中国城市报记者表示了其对东北人才的期望。在他看来,东北受教育层次普遍较高,加上工业基础好,有一大批非常熟练、素质高的产业工人,这种“勤奋”天性正是能拉动东北发展的良好基因。

  而针对之前有媒体报道称,东北每年净流出人口达180万的数字,周建平则在发布会上驳斥其并不准确,表示180万是10年东北人口净流出数据,这与中西部一些省份的人口外流规模相似。然而,他也当下承认,东北的人才流失,特别是企业的一些中高端人才流失,“确实存在”。

  根据发改委的方向,今后的切入点是要建立起切实体现人才创造价值的分配激励机制,能够把人才的贡献和其收益挂钩起来。“比如国家在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实行的股权处置、股权分配等等这些政策,都拿到东北来先行先试。”周建平说。

  六方面加强东北振兴

  “最近几年确实有很多人才都外流到了日韩,另外,我们现在看到经济数据不好,还有一个是政策原因。”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战略研究院沈铭辉对中国城市报记者表示,东北先前的发展靠外力拉动明显,然而随着市场经济兴起,国家政策南下,其步伐就明显慢了下来。

  面对东北目前繁冗的行政手续,沈铭辉建议简政放权,实施事后审批,从而释放民间活力,从依靠经济要素,转移到靠效率推动发展。他寄望于自由贸易区经验的推广,以及东北亚巨型自由贸易协定可能带来的新机遇。

  2014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可谓是为东北量身订做。如今一年已过,下一步的东北振兴路应如何走?

  对此,周建平在记者提问环节给了六方面解答:第一,加强现有政策的落实,重点以上述28号文为主;第二,深化改革,解决体制机制问题,包括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第三,促进产业结构调整,避免单一产业;第四,鼓励创新创业;第五,开发开放平台设计,特别是和“一带一路”、“京津冀”进行产业上的衔接协作;第六,做好经济形势的预判和政策储备。

  “我们必须承认东北地区对中国经济的贡献。”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教授徐文吉告诉记者,东北地区出现落后始于改革开放时期,由于计划经济走向衰退,轻纺工业发展较快,而以重化工业发展为基的东北错过了最好时机。

  面对将来发展,徐文吉建议东北还是要“走出去”,加强与近海边疆各省的合作,其中他特别看好图们江和珲春一带的前景。“东北发展的任务很重,要先把东北亚做起来,借‘一带一路’,实现第二次的东北振兴。”徐文吉说。

东北振兴再迎政策红利
展会经济助东北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