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5年08月10日 星期一

口碑“逆袭”

国产电影的春天真的来了?

■中国城市报记者 张亚欣 《 中国城市报 》( 2015年08月10日   第 20 版)

  “最近看电影了吗?”“看了,强烈推荐《大圣归来》《捉妖记》,业界良心啊!”随着7月份暑期档一大波国产电影袭来,最近总是可以听到类似的讨论。

  据国家电影资金办统计,7月国内电影票房约为54.9亿元,创造了中国电影月度票房纪录,而在这个难能可贵的记录中国产电影造就的票房占据了大半个江山,仅《捉妖记》《大圣归来》《煎饼侠》三片联手就贡献了约33.65亿元票房。

  有不少观众质疑:没有一部好莱坞大片上映,7月成了“国产电影保护月”,国产电影创造出的高票房实在难以服众。实际上,“国产电影保护月”这一不成文的说法由来已久。10年前,即使有“保护”,在好莱坞大片缺席的情况下,电影市场还是会“一落千丈”。

  专家指出,从昔日冷清的“国产片保护月”,到如今热闹的“国产片展示月”,这种明显差异说明国产电影已经开始适应市场需求,这是巨大进步。

  因此,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国产电影的春天已经来临。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国产电影“来势汹汹”

  自2014年开始,中国电影市场如同坐上火箭,首日、单日、单周、单片等各项票房纪录不断被刷新,其中国产电影更是呈现出“异军突起”之势,是否有隐藏在时代背景后的深层原因?

  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马同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总结了以下几方面原因:“首先是因为国产电影品质的提升,尤其是高票房的国产片,其表现内容都十分接地气;其次是影院遍地开花,催化票房攀升。目前,我国银幕数2.5万块,增长速度40%。第三,一、二线城市观众群的观影习惯也逐步固定,看电影已经成为固定的休闲方式;第四,相对英文原声好莱坞动作大片,一些观影人群更愿意接受国产电影和中国明星这样的熟悉面孔;第五,政策的倾斜。国家通过专项资金返还政策,兼顾了电影上、下游双方利益,专项资金返还政策有效保护了国产电影放映。此外,对于影院而言,确保国产片排映量将提高影院盈利空间。”

  “互联网+”功不可没

  2014年被看做互联网巨头全面进军电影产业的“元年”。一年多来,一批互联网知名企业集体“触电”,阿里影业成立,“娱乐宝”业务获百姓关注;百度巨资打造电影互联网众筹平台,入股华策影视;腾讯发布全新“泛娱乐”战略等。

  在近乎沸腾的7月电影市场上,不难找出众筹、网络情景剧的身影,人们不约而同感受到“互联网+”已成为助推中国电影的新兴力量,甚至有不少人认为,“互联网+”是单月票房创纪录背后“推手”。

  “互联网的互动分享和移动传播性快等特性与电影行业融合后,给传统的电影产业带来极大的催化作用,在电影的制作开源化、电影发行去中介化、电影营销移动化、电影多元化、衍生品购买便捷化等方面都带来很大改变。”马同斌坦言。

  “互联网+”对国产电影的发展起了两个主导作用,用北京电影学院侯光明博导的话讲就是互联网给电影产业带来两个“快”。第一个就是最近这几年观众规模和电影的数量规模增长比较快;第二个是电影质量,制作技术,还有创作水平都在快速提升。

  “井喷”是障眼法 切莫上当

  “54.9亿元”这个数字让人振奋的同时也容易令人“浮想联翩”,针对国产电影这种类似井喷式的发展,目前在网络上流传着两种说法,一类人认为此情此景是“昙花一现”,未必能够长足发展;另一类人则认为“数年内中国电影市场规模‘超美’几乎没有悬念”,对于这两种极端的预判,专业人士怎么看?

  马同斌认为,票房不等于电影市场的全部。票房上获得的成功,不是电影艺术的成功,只是在适逢其时的市场环境下,电影营销的提升而已。国产电影“井喷”是一时的,但其发展肯定不是昙花一现。

  一方面,我们同欧美国家的平均观影次数仍存在较大差距。2013年,中国观影人次达到6.134亿,创下历史新高,但平摊到7亿的城市人口上,平均观影次数不足1次,而美国则是3.88次,试想一下,如果中国城市观众平均每年的观影次数也能达到美国人的3.88次,我们每年总的观众人次将接近30亿。即便按目前的平均票价35元计算,年票房也将超过1000亿人民币,远远超过目前美国的600多亿人民币,从而可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

  另一方面,中国消费模式在发生转型。当人均国民收入达到一定水平时,文化消费有爆发式的长期增长,精神文化的消费增长是不同于物质消费规律的。因此,国产电影市场的潜力仍在。

  学会讲中国故事才是“王道”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张宏森表示,54.9亿可以说是具有产业标示性和文化标示性的里程标杆,电影人一定要清醒认识到这个票房数字不是从天而降,而是观众赐予的。

  确实,观众是电影人的衣食父母,如果电影人在创作电影时能够从“观众本位”的角度出发,同时又不一味媚俗,观众一定会捧场。 

  在今年的上海电影节上,导演徐峥曾说过:“电影始终是一个文化产品,中国观众还是愿意进电影院看自己的故事。前提是,我们要把这个故事做好。”而“文化内核”正是讲故事的核心,但对于国产电影而言却仍是“通病”,国产电影又该如何“治疗”这个“通病”呢?

  “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植根于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影片的技术可以移植甚至克隆,毕竟电影本身就是‘舶来品’,但内容却一定要有我们自己的个性和独创性。”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主任王翠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不少资深影评人指出,当前受到观众认可的国产影片《大圣归来》无论从拍摄手法还是本质上看其内核传达的理念仍属于西方文化的范畴——向观众传递好莱坞式的英雄主义,颇有些“挂羊头、卖狗肉”的嫌疑。

  王翠艳强调,大家不必为了植入传统文化而植入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大家可以对接现代生活的东西需要“激活”或是摒弃,如男尊女卑式的传统观念。当前所谓的文化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纯粹本土的部分,另一部分则是五四以来通过移植西方文化而获得的文化。这样看来,中国的本土文化中本身就有与普世文化相一致的部分,因而不能一看到电影中有与普适文化一致的价值观就称之为“挂羊头,卖狗肉”。

  不可否认,与票房同步保持高涨的是观众的吐槽热情。“国家要树立起电影的艺术精神,树立文化自信,不能走好莱坞文化快餐的道路,同时,也要加快中国电影市场转型期的过渡,设立行业准入门槛。此外,还需大力发展和扶持新学院派电影和人才培养,即有文化又适应市场的电影和人才培养。”马同斌针对“通病”和“吐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某初创传媒公司负责人李先生也赞同这样的说法,他坦言:“中国电影市场还不健全,甚至可以说是畸形发展。在缺少艺术院线的情况下,有一定艺术鉴赏力的观众群尚未形成,造成影片题材相对单一,内容空洞无物,制作水准在低档次徘徊。小微影视文化企业应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投资、宣传的优势,促进电影良性发展,避免盲目追求热点,制造话题。”

  此外,李先生还表示,中国电影题材之丰富,是任何国家所不具备的。电影人应放下身段、放慢脚步、放平心态,更多去关注故事本身以及故事里的人性,充分展现中华民族的独特气质。国产电影若能将传统文化与现实题材相结合,真正的良心作品会渐渐被大众所接受,中国电影的春天就真的不远了。

  如今,中国电影的“量”已经上去了,“质”还有待提高,或许在号准观众“脉”的同时,国产电影有学会讲好故事的那天,中国电影就能继好莱坞、欧洲电影之后,成为世界电影版图中的又一个标杆。

口碑“逆袭”
改则县举办第十八届羌塘森郭文化艺术节及物交赛马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