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郊高新区作为国家级高新区,未来要顺天时,吸引高端人才来创新创业。而我们政府,要加大提供服务的力度。”7月31日,在燕郊百世金谷举办的凤凰网产业地产“创见”沙龙上,燕郊高新区科技局局长孟庆功作了如是展望。
当下,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大环境下,京津冀产业结构的重塑已变得十分重要。作为产业的重要载体,产业园区如何通过运营与服务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成为业内共同关注的话题。
孟庆功表示,燕郊高新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90年代初顺应国家改革开放的大趋势,经河北省政府批准成立了燕郊经济开发区,作为省级开发区开始了谋篇和布局;到2000年前后,随着新一轮的招商引资,特别是对外引资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开发区的产业基本形成;2010年底,燕郊高新区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高新区,且又恰恰赶上了十八大后推行国家创新驱动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顺应了天时。
相对固安、涿州、香河等地,燕郊有何独特优势?著名财经评论员、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王艳解释,燕郊有可能成为京津冀一体化的前沿阵地,尤其在地理位置上有绝对优势。
对于燕郊的“睡城”帽子,王艳等人更多把其看作是一种美誉。她解释,目前有相当一批刚来北京工作、特别是在国贸附近上班的白领选择到燕郊买房,这说明燕郊已经完成了北京疏导人口的功能。王艳认为,真正的京津冀一体化在于产业和人口两大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讲,说燕郊是个睡城真的是美誉,是燕郊的优势。”
这一点也到了百世金谷实业有限公司CEO刘文军的赞同:“最早有人说望京是睡城,但现在望京是第二CBD,为什么?因为望京有了人。”他表示,在产业转移方面,先行一定会带来最大红利——2007年时燕郊的房价才每平3200元,现在已接近1.8万。“目前望京已经被阿里巴巴等名企抢驻,而燕郊在区位上来说与望京是对角,相距16公里,前景还很大。”但是刘文军也指出,这还需要一个洼地的时间成本来换取价值。
据统计,燕郊目前的常住人口已达到60多万。而刘文军按照燕郊年均的水电用量来推测,燕郊的实际人口可能要超过100万。而一个普通县城的人口通常在30万左右,这意味,燕郊的人口结构,已经到了中等城市的标准。
然而,王艳也指出了当下京津冀人口分配极不均匀的现状。京津冀中,天津是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一个城市,总人口占整个京津冀的比例从11%增长到19%;而北京次之,从过去的14%增长到了现在的17%;但整个河北地区不但没有增,反而下降了——从过去占比76%,到了今天的63%。
“这说明北京和天津成功实施了吸虹的效应,而不是产业辐射的效应。”王艳认为,燕郊近期有两大任务亟待完成:一是商业配套设施的完善,使居民生活的生活品质得到提升;二是注重品牌的打造,燕郊的开发不能仅停留在楼市开发建设上,比如像百世金谷这样的产业地产,就是提升整个燕郊区域价值的先行者。
那么,产业承接地政府和园区企业,又要采取哪些措施来尽量弥补迁移企业的损失呢?对此,嘉丰达资产管理北京公司总经理易鹏程表示,园区有必要引入金融机构或是融资渠道业务,因为单靠租金收益,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无法长期生存。对于项目的前期投资服务,金融支持一方面给创业企业提供了服务,同时也为创客空间等提供了一个持续发展的动力和盈利空间。
6月24日,财政部印发《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转移对接企业税收收入分享办法》,明确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营业税三税可实现跨区域共享。这意味着,产业转移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重点领域之一,税收利益有望打破藩篱,这无疑对攻坚阶段的京津冀一体化是一大突破。然而,产业转移升级又与各区域各行业间的联系紧密,仅解决税收问题还显得远远不够。
“作为园区运营者,在产业转移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很多当下存在的问题。例如,北京的高科技企业到了燕郊要重新认证,这直接影响了企业的发展——产品包装是否还能显示高新技术开发区,银行贷款过程中的信用背书问题,以及当地政府是否有税收优惠上的认可等。企业更希望政府能从整个政策层面进行一体化的支持,而不是简单税收政策。”刘文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