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生活的人,都离不开地铁。在北京的地下,盘亘着18条地铁路线,日日夜夜不停运作,分担着北京这座城市巨大的客流。在众多地铁线路中,北京4号线以其高频的车次、优质的服务、整洁的环境、美观的车厢、较高的安全系数等为人们所喜爱。
北京4号线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北京市首条采用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建设运营的地铁线路。北京市政府引入香港地铁公司丰富的地铁运营经验,地方政府节约了财政支出,社会资本获得了稳定回报,项目实施效果良好。
PPP缓解政府资金压力
据记者了解,北京4号线工程投资建设分为A、B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A部分为洞体、车站等土建工程,投资额约为107亿元,约占项目总投资的70%,由北京市政府国有独资企业京投公司成立的全资子公司四号线公司负责;B部分为车辆、信号等设备部分,投资额约为46亿元,约占项目总投资的30%,由PPP项目公司北京京港地铁有限公司(简称“京港地铁”)负责。京港地铁是由京投公司、香港地铁公司和首创集团按2:49:49的出资比例组建。
采用PPP模式建造地铁,不仅可以分担政府直接投资的压力,还可以进一步分担政府间接的投资压力。香港铁路有限公司中国业务首席执行官易珉表示:“如果4号线完全由政府投资运营可能需要500亿元,而采用PPP则节省了100亿元。”
权责合理分配促成PPP落地
在北京4号线项目中,最吸引人的是政府与社会资本如何分担责任和分配利润,这不仅是其达成合作的根本,更是PPP项目的精髓。
北京4号线项目竣工验收后,京港地铁通过租赁取得四号线公司的A部分资产的使用权。京港地铁负责北京4号线的运营管理、全部设施(包括A和B两部分)的维护和除洞体外的资产更新,以及站内的商业经营,通过地铁票款收入及内商业经营收入回收投资并获得合理投资收益。30年特许经营期结束后,京港地铁将B部分项目设施完好、无偿地移交给市政府指定部门,将A部分项目设施归还给四号线公司。
易珉还透露了北京4号线建设中的一个细节:项目初始,港铁聘请了专业的客流预测机构(MVA)对地铁人流进行了测算,以此与政府约定,在2010—2014年期间,若地铁人流连续3年低于预测人流,政策就需要补贴相应的费用,若人流持续高于预测人流,则政府能够从中分享一定的超额收益。
权责分配令人信服,这种安排不仅让双方的合作关系保持稳固,还可以为以后的相似项目提供借鉴。有专家表示,地铁4号线的出现在北京地铁行业产生了鲶鱼效应,激活了地铁原有的体制,对行业带来的影响远远超过事情本身。
市场化PPP大有可为
北京金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和天津理工大学按国家发改委和北京市发改委要求,组成课题组对北京4号线项目实施效果进行了专题评价研究。评价认为,北京地铁4号线项目顺应国家投资体制改革方向,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领域首次探索和实施市场化PPP融资模式,有效缓解了当时北京市政府投资压力,实现了北京市轨道交通行业投资和运营主体多元化突破,形成同业激励的格局,促进了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服务水平提升。
北京4号线项目的成功,得益于多方面的因素。首先,政府方面为项目推进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政府由以往的领导者转变成了全程参与者和全力保障者,并为项目配套出台了《关于本市深化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等相关政策,这种积极的态度是促成北京4号线项目成功的重要因素。其次,项目中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也是保证双方合作的基石。该项目通过票价机制和客流机制的巧妙设计,在社会投资人的经济利益和政府方的公共利益之间找到了有效平衡点,在为社会投资人带来合理预期收益的同时,提高了北京市轨道交通领域的管理和服务效率。第三,项目具有相对完备的监管体系。清晰确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详细设计相应监管机制是 PPP 模式下做好政府监管工作的关键。
“每一个地方有每一个地方的文化,每一个地方都有每一个地方出行的行为,所以当我们引进PPP的时候要有足够的容忍度,让社会资本进来之后,给它足够的时间来学习,给它足够的支持让它来适应本地。” 易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