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5年07月20日 星期一

北京行政副中心通州准备好了吗?

■中国城市报记者 康克佳 《 中国城市报 》( 2015年07月20日   第 13 版)

  图为文化商务休闲区和高端商住区

  “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场重大深刻的改革,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利益关系复杂,缺乏现成经验,必然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攻坚克难过程,也是一场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大考’。”北京市市长郭金龙在7月10日-11日的中国北京市委第十一届七次全会上如是表示。此次会议通过的《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提出,要聚焦通州,深化方案论证,加快北京市行政副中心的建设。 

  终于,副中心的定位在揭开了面纱的同时尘埃落定。

  卫星城到副中心,十年积淀成就通州新城

  从1993年出台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中,通州作为新建的卫星城之一完成“两个战略转移”的重点任务;到2007年获批的《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通州新城规划(2005年——2020年)的批复》(以下简称《批复》)对通州的定位有了明确的方向,《批复》指出,通州新城是北京东部发展带的重要节点和重点发展的新城之一,是北京面向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服务新城,也是北京参与环渤海区域合作发展的重要基地;再到2012年6月,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落实聚焦通州战略,分类推进重点新城建设,打造功能完备的城市副中心”;直至此次《意见》的发布,通州副中心的地位得以真正确立。 

  “十一五”到“十二五”,通州终于开启了全面建设的提速期,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助理赵昭对中国城市报记者说:“基于通州是北京东扩接津联海的通道,早期的地方工业与现在通州湾的建立均是通州承接副中心的优势。”北京市规划委主任黄艳介绍,10年来,北京市政府做了大量工作让优质的公共服务资源与通州对接,利用前期规划的预留空间和多年基础设施的投入与发展建设。据悉,目前通州可利用的土地资源面积约为55平方公里,多年的基础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优质资源的转移均为北京市行政副中心建设奠定了基础。

  老百姓对“搬在哪?”更为关注

  中国城市报记者对通州进行实地走访发现,老百姓对副中心职能承接的关心程度远远及不上对“何时搬?搬几家?搬在哪?”的热情。据悉,此次搬迁对象以北京市政府部门、北京市属国企和集体经济团体为主,但就多位市属机关公务员表示,虽然听说了要搬但具体的搬迁时间并未透露。

  “搬在哪?”作为热点话题广受热议,记者在通州区新华东街的一家房屋中介了解到:“近几年政府对运河周围的棚户区进行了拆迁改造,所以大家几乎都在运河周围进行投资,很多著名的房地产开发商都在那里做新楼盘。”据介绍,新区主要包含位于运河源头五河交汇处的文化商务休闲区、长安街东延线上的高端商住区和六环路附近的会展综合服务区。“现在投资的最好位置是靠近运河源头的文化商务区附近,绿化好风景好,还有6号线地铁,未来的生活会很方便。”置业顾问小孙对记者说。随后记者前往位于运河沿岸的滨河路附近,发现原有的拆迁空地已被国内极具实力的房地产商围起来进行建设。工地门口的保安告诉记者,该片区域为商住区,将来有地铁6号线从市区直达。记者又前往传闻中的“政府搬迁预留地”潞城地铁站附近,地铁站周围还没有动工的迹象。

  人口和交通问题成为居民关注焦点

  对成为北京副中心,通州当地居民对此喜忧参半。即为“副中心”所带来的房价攀升感到欣喜,也对未来的交通出行状况和人口的承载能力感到堪忧。居住在通州的肖先生对记者说:“原本地铁6号线北运河西站附近在早晚高峰时期就会造成交通拥堵,副中心的消息落实后恐怕以后会更加拥堵。”赵昭认为,原有的“交通潮汐”现象并不会因为副中心的定位而减少,相反“逆向潮汐”的现象也可能会出现。1号线、八通线、10号线的单向压力可能会变为双向压力。黄艳表示,阻断这种潮汐的方法有两个,一个是在区域内实现职住平衡;另外一个,就是继续建设大运量的快速公共交通和道路系统。赵昭对此表示赞同,他说:“通州现有的人口、交通压力已经很大了,解决‘潮汐’现象的唯一方式就是轨道交通的建设,实现各自的职住平衡。” 

  据了解,北京市规划委将推出更多能够连接通州和中心城的快速轨道、快速路交通规划,除去原有的八通线、6号线外,7号线东延以及连接机场、多个新城的S6号线也都在酝酿中,力求实现半小时到达中心城。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北京采取了严格的落户政策,但从2000年到2013年常住人口仍增加了857万人,此次《通州新城规划》确定2020年通州新城规划城镇人口规模控制在90万人左右,城镇建设用地规划控制在85平方公里以内。但仍有不少居住在通州的居民表示副中心的确立会带来一定量的中心城人口疏解,通州的人口承载能力是否会超出负荷,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能否提高和改善成为继交通问题后的又一项担忧,这种问题必须通过功能区疏解来解决。对此,黄艳表示,规划要促进通州的产业和城市的融合、就业和居住功能的均衡,把适宜的行政事业单位功能成建制整体转移过去,并带动一部分商务、文化、会展等功能聚集,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就业转移,进而完成人口疏散的目的,也改变以往“睡城通州”的面貌。同时,通州将要建立完善有特色、便捷、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通过中心城优质的医疗、教育等资源的整体转移,提升通州公共服务质量。大量设计高品质的公共空间,建立完善的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按照北京市规划委透露出来的信息,此次副中心的确立是为了发挥疏解中心城人口和功能以及带动区域发展的作用。

北京行政副中心通州准备好了吗?
海绵城市需要“试点”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