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5年07月20日 星期一

中国“世界工厂”模式转型后的经济发展出路

■唐志鹏 宋涛 《 中国城市报 》( 2015年07月20日   第 08 版)

  “世界工厂”原指“世界工场”,源于对19世纪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兰开夏郡的称呼。当时,英国的工业制造在世界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随着美国、德国和日本的工业也先后腾飞,这些国家也曾陆续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 

  中国从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分工以来,逐渐成为了“世界工厂”。然而,与蒸汽时代的英国、战后重建的日本不同,中国利用的是大量的外资和大进大出的方式参与分工,仅仅发挥了劳动力成本低廉的比较优势,具有全球性影响的民族工业发展缓慢。因此,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尚属低端产品加工组装的制造中心。

  低端产品是中国“世界工厂”的主要特征

  中国的“世界工厂”之路始于承接产业的国际转移。改革初期,我国出口是以一般贸易出口方式为主,这种方式的特点是出口商品全部在国内生产。随着我国具备了一定的加工制造能力,加工贸易出口商品比重逐渐上升,从1980年的6.6亿美元发展到2012年的8627.8亿美元,从占中国出口总额的不足5%跃升到46.6%。可以说,加工贸易是我国目前参与国际分工的主要形式,其特点是通过投入国内大量资源型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再出口到国外,以获取较低附加值。加工贸易充分利用了我国劳动力的成本优势,加速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形成了以外资为主体、劳动密集型

  产业为对象、进口高品质原材料、出口低附加值产品的模式。 

  低端产品近年来的增幅基本与国民经济增幅保持同步,与中国经济的关联性要大于服务业。可以说,低端产品的出口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典型特征,成为中国经济的晴雨表。

  中国经济增速降低的必然性分析

  低端产品的产能过剩。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是资源型制造业所面临的共同问题。钢铁、造纸等主要资源型产品制造体现出“两高一剩”(高污染、高能耗和产能过剩)的特征。在国际市场需求整体低迷的背景下,上述行业投资扩张的步伐仍然较快,产量持续增长,对全国经济转型造成了负面影响。 

  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随着中国青少年人口比重逐年下降、老年人口比重逐年增加、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速度放缓、劳务用工在福利待遇等方面的提升、充裕低廉的劳动力资源正在减少,创造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人口红利”正在并将逐渐消失。近几年,许多相对低端的制造产业纷纷转向劳动力成本更具优势的东南亚国家。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外贸出口面临着低端被“蚕食”、高端“上不去”的尴尬局面。由此可见,“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这一客观事实导致传统经济高速增长的推动力量逐渐减弱。目前,低端产品的“世界工厂”模式正在升级转型,因此,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必然会有所降低。 

  民生福利的投入加大。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以及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需求相比,保障和改善民生还有不小的差距。随着我国破除唯GDP发展观念的转变,由以往只注重生产部门的投资向重民生事业的投资倾斜。用于改善民生福利的投入比重不断加大,而用于生产部门的投入比重相对下降,决定了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必然也有所降低。 

  资源环境的压力增大。中国经过30多年出口主导的发展模式,经济得到了高速增长。与此同时,出口产品投入的资源能源比重高、附加值低,必须通过一定的出口规模获取利润来维持再生产。但是由于出口对资源环境的负外部性,对资源环境造成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长期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使我国的经济增速与能源消费的增速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特征。在节能减排的政策影响下,以量取胜的粗放型出口转向以质取胜的低碳绿色出口,也决定了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必然会有所降低。

  “世界工厂”转型后的经济发展出路

  中国低端产品的大规模出口在金融危机后显著下降,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亟需转型。然而这些低端产品的产量却持续上升,旧有产业的发展路径对全国经济转型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民生福利的投入加大,资源环境的压力增大,使低端产品的世界工厂模式转型升级导致经济增长降低成为必然。总之,依赖传统优势保持高增速的贸易和经济增速拐点已来临,外贸和经济中高速增长将是“新常态”。对此,有如下三个建议: 

  大力推动产业创新。随着传统劳动力的成本优势逐渐消失和外在资源环境的压力持续增大,科技创新必然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借鉴德国“工业4.0战略”等国际经验,按照“中国制造2025”战略部署,加快完善我国制造业的创新体系。通过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从国际产业价值链的中低端跃升到高端,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向强国转变。 

  全面推行绿色制造。提高制造业的资源利用效率,全面推进钢铁、有色、化工、建材、轻工、印染等传统制造业的绿色改造;积极推行低碳化、循环化和集约化,大力促进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等行业的发展;支持企业开发绿色产品,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努力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把结构调整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环节,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低端产品出口导致了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制造业中服务所占的投入比重,不仅有助于降低资源型产品的中间投入,减轻资源环境的压力,也有助于扩大就业,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把制造业服务化作为提升产业质量的方向,在产品中延伸服务环节,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的升级转型。 

  (作者分别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助理研究员)

中国“世界工厂”模式转型后的经济发展出路
大型体育场馆促进城市发展的机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