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5年07月20日 星期一

产城融合托举新型城镇化之路(城镇新语)

■陈柳钦 《 中国城市报 》( 2015年07月20日   第 07 版)

  城镇化是产业集聚发展的空间载体,产业是城镇化建设的动力源泉,两者融合,能够实现城镇化的顺利推进和产业的优化升级。“有城无产”和“有产无城”都割裂了两者的内在联系,不利于彼此高质量发展。目前出现的“空城”“睡城”“潮汐化交通”等表象下隐含的深层次问题是,作为城市经济功能的产业与城市政治、文化等功能之间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 

  2015年7月9日,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将在全国范围内选择60个左右条件成熟的地区开展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为了实现试点目标,国家发改委明确了产城融合的五项任务:优化空间发展布局,推进产城融合发展;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完善城镇化体制机制,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然而,目前产城融合示范区的出发点主要还是着眼于“稳增长”。在新常态背景下,这是必要的,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意识到,工业化速度之所以快于城镇化速度,主要是因为我们的基本公共服务相对滞后,阻碍了城镇化的进程。更何况,《通知》并未对产城融合示范区提供具体的配套政策。国家发改委希望地方政府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但实际上,地方却面临动力不足的问题。 

  因此,产城融合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强化顶层设计,在制度设计中植入和强化“人的发展权”理念。只有基于人的真实需求所进行的功能安排、设施统筹和制度设计,才能真正引导城市功能、效率及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城融合。同时,我们必须看到,随着经济自由主义的弊端在全球范围内日益凸显,由政府和市场共同主导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具有易控制和发展更均衡的优点。因此,实现产城融合,政府不能唱“独角戏”,而应遵循“放开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用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这一基本原则。 

  在产城融合具体实践中,我们应遵循“五化指引、规划先行”这一实施框架。“五化指引”是构建城市经济新秩序的治理路径,是产城融合的灯塔。城镇化新生态需要“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农业化、绿色化和城镇化”的共同驱动。“规划先行”的核心是做好前瞻性的规划与定位,避免盲目建设导致城市空心化。可以说,未来产城融合的实现有赖于科学的规划,以及对规划精确而严谨的有序推进。这也就要求城市规划不能再任性,而应在产城融合总体发展方向确定的基础上,深化内部产业定位、功能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等相关内容,从而指导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进一步落地,实现上下规划的进一步衔接。 

  总之,产城融合的本质是从“功能主义”导向到“以人为本”导向的一种回归,由注重功能分区和产业结构向关注融合发展、关注人的能动性和关注创新发展的转型,营造宜居、宜业、宜创业的新环境。从“功能”向“人本”,继而向“多元”的价值观转型,这是时代发展的大趋势。因此,可以形象地说,产城融合就是一幅立体展示城市长尾效应的完整拼图,体现了城市产业空间与社会空间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在未来的城市发展中,我们需要的不仅是“产”“城”之间的融合,更是“产、城、人、境、意”等各方面要素的碰撞与融合。实现从产城融合向多元融合的转型,必将成为城市发展的总体趋势与方向。 

  (作者系中国城市报社副总编辑、研究员)

社会企业携手公益创投,有前途(新鲜看点)
信息化将不断突破城市底线
产城融合托举新型城镇化之路(城镇新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