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城镇就业503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了14397元和9280元。”谈到2014年木兰县的就业和居民收入情况,县委书记张国文如是说。
必须突破传统定位
木兰县位于黑龙江省中南部,松花江中游北岸,平均海拔112.1米。全县幅员3 600平方公里,辖6镇2乡1个开发区,86个行政村,402个自然屯,人口28万。
境内不仅有蒙古山、大青山等大小山峰50座,还有松花江水系的木兰达河、白杨木河、少陵河等河流22条。小兴安岭支脉从西、北、东三面入境,构成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北高南低的自然地势。地貌形态为低山区、丘陵区、低丘陵漫岗区及河谷、沿江平原区四类型区,形成“六山、一水、一草、二分田”的独特自然地貌。
独特的地形地貌为木兰县带来了丰富的自然资源。据了解,该县矿产资源有原煤、珍珠岩、角闪岩、花岗岩、硅石、石墨、膨润土、矿泉水、铁、砂金等;森林资源有松、柞、槐、椴、杨、榆、水曲柳等20余树种;水资源有中小型水库21座,其中香磨山水库蓄水量9 70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5万亩,天然水资源9.69亿立方米。
尽管自然资源得天独厚,但是木兰县的发展却面临着现实的困境。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如何缓解落地大项目少、支柱产业难以形成、财政增收压力大等县域经济发展落后矛盾,如何冲出低谷、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探索一条符合木兰实际的经济发展之路等诸多难题摆在这届领导班子面前。
“木兰要发展,必须突破传统定位,跳出县域经济传统发展的思路。”张国文认为,要着眼木兰县情及哈尔滨市发展大局,依据国家建立‘粮食绝对安全、口粮基本自给’的战略方针,抓住全省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政策机遇,快速融入黑龙江省实施“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和国家农业部实施主食加工业提升计划,开辟县域经济发展新路径。
为此,木兰县提出了“生态、绿色、环保、有机”的发展定位和大力推进主食加工业的主攻重点,明确了打造全省绿色食品产业示范县的战略目标。
培育主食加工新产业
木兰县找到了实现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的强农富民之路。为完成这一目标,木兰着力做好三篇文章。
其一,发展原生态农业。利用绿色、生态、无工业污染的农牧产品资源,发展安全、营养、大众需求的主食加工业。
木兰稻米、杂粮、大豆、畜产、山林特产等资源丰富,绿色和无公害食品水稻认证面积60万亩,是国家优质水稻生产基地。多年来,木兰大力实施绿色食品发展战略,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培育了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高标准绿色食品基地。
同时,依托近18亿斤绿色有机粮食资源,先后引进培育了以新民米业、昊伟集团、绿华园蔬菜、新合作集团为重点的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据了解,金谷丰、新民米业、悦众米业等企业生产加工的无公害大米,远销国内20余个大中城市。特色玉米年产量10万吨以上,高油、高蛋白优质大豆产量达2.2万吨。
此外,木兰县制定出台了肉鸡、肉
羊养殖产业扶持政策,目前已经建成肉鸡标准化养殖小区20个,肉羊标准化养
殖小区22个。原生态、规模化养殖基础,吸引了哈尔滨两个牛羊屠宰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入驻木兰。
这些质量有保障、数量有规模、品牌有影响的传统农牧业要素,给木兰发展主食加工业提供了良好基础条件,成为农产品加工业中极富潜力和前景的新增长点。
其二,用科研金钥匙提升传统农牧业资源附加值。木兰县政府县长司炳春说:“要打造安全、营养的新主食时代,必需靠科研这把金钥匙。”
目前,主食加工业受发展水平、文化传统等因素影响,工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程度低,是农产品加工业中发展相对滞后、水平相对较低的一环。为做好安全优质、营养方便、高起点、规范化的主食加工业,张国文、司炳春先后到浙江、江苏等从事主食加工的科研基地、企业和机械装备等国内领军企业及科研单位进行考察。最后得出要想做大做强这个科技含量高的新兴产业,必须有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这个结论。
按照这一思路,木兰县本着“产学研合作,院政企联合,优势互补,携手发展”的原则,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江南大学等国内知名科研院所合作,由木兰县政府投资建设,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负责管理运营,创建中国北方主食加工技术研究院。
该研究院将围绕木兰县水稻、大豆、玉米、山特产品及畜禽产品等丰富资源及木兰县食品(主食)加工企业共性技术需求,开展食品(主食)加工适宜性与标准化、加工工艺的工业化适应性改造技术、工程化共性关键技术、研究院通过关键工艺技术与装备生产线的有机耦合,构建适用于在木兰食品(主食)加工企业中示范推广的工业化产业技术体系。
其三,做强主食加工业,打造多元化效益链。主食加工业一头连农民、一头连市民,一头连农业、一头连服务业,是联结工农城乡关系的特殊产业。
做强主食加工业这一现实的新引擎,打造新的价值链条、产业链条、利益链条和就业链条,让农民分享更多的增值效益,是木兰县领导班子的全新的工作思路。
如何让这多元化效益链的优势突显,木兰县决定在原省级工业园区基础上,辟建食品产业园区。针对目前大众消费“即食、即热、即烹和即配主食制品”的庞大市场需求,把食品产业园划分为“一院四区”,即:食品(主食)加工技术研究院、主食食品加工区、畜禽制品加工区、果蔬山特产品加工区、团体人群营养配餐食品加工区。截至目前,已有颐康园、昊伟、东来园等21家企业纷纷入驻木兰。
同时,木兰县为完善从田间到餐桌全产业链的主食产业化发展模式,根据县域农业资源特色,精心谋划了米饭菜肴套餐精深加工项目、白米饭精深加工项目、调理米饭制品精深加工项目等13个投资项目,投资回收期均不超过3年。
实施“城镇带动”战略
除了发展现代农业,木兰县还实施了“城镇带动”战略,合力统筹城乡发展。
据张国文介绍,目前,木兰县紧抓国家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有利时机,以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城市为目标,切实加快城镇化进程,努力打造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环境优美、富有魅力、充满活力的新木兰。为此,木兰县今年将采取三个措施。
一是搞好规划设计。按照科学、合理、超前的原则,抓紧修订完善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切实用规划引领城市向更高品位、更高层次发展。规划编制、审批、实施和修改要实行集体决策,突出规划的严肃性。
“全面整合住建、国土、纪检等执法力量,加大规划执行的监督力度,坚决不在没有规划的地方建房子、坚决不在没有公共服务的地方建房子、坚决不建没有规划的房子。”张国文说。
二是加快城乡基础建设。全力支持配合松花江公路大桥建设,确保大桥2016年末顺利竣工通车。同时,实施“紧盯”战术,加快通用航空机场项目审批进程,力争项目早日开工建设。
按照“改造老城区、拓建新城区”的总体思路,推进城市向东延伸,扩大城区规模,提升城市发展空间。合理划分好居民生活、商业贸易、公共服务等功能区建设,进一步完善新区功能。
同时,实施城乡路网工程、市政工程、安居工程和清洁美化“四大工程”,全面完成中心路北延、庆木公路建设项目,重点推进振兴大街两侧棚户区改造,启动国际商贸城综合体建设。坚持集中开发、成片推进,重点实施镇内棚户区和不在撤并规划内乡镇村屯危房改造工程。
三是着力打造美丽乡村。按照人口向中心镇、中心村、中心屯聚集,项目资金、公共服务向中心镇、中心村、中心屯倾斜的要求,结合新农村示范村建设,采取“招商开发、社会联建、市场化运作”的方式,鼓励社会民间资本参与城镇整体开发,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有序、有节、有效推进农村新型城镇化建设。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木兰县将着力打造一批产业牵动型、山水旅游型、民俗风情型等各具特色的美丽村庄。此外,木兰县还将创新机制、整合资源、捆绑资金、落实责任,全面加快贫困村整村推进和革命老区建设。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左右。”这是张国文今年带领木兰县要实现的目标,尽管有难度,但他还是充满着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