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5年06月15日 星期一

“互联网+”助力智慧政务建设

■中国城市报记者 叶中华 《 中国城市报 》( 2015年06月15日   第 11 版)

  编者按

  为了全面推进“互联网+政务”,助力智慧政务建设,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公共事务管理能力。日前,在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政务多媒体分会主办的“2015中国互联网+政务信息化建设专家研讨会”上,来自国家信息中心、国家行政学院、新浪等政企学各界业内人士就“助力互联网+政务创新”“筑牢互联网+政务安全长城”及“以绩效评价机制检验电子政务工程项目”等热点话题进行了现场交流、研讨,本报记者现将其中的精要摘录如下,以期能为我国智慧政务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汪玉凯:

  智慧政务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

  我认为“互联网+政务”,作为互联网+行动计划之一,能够催生出新的政府形态,促进电子政务转型,助推公共治理变革,从而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

  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因此,现代化政府的内在逻辑就是法治、创新、廉洁、服务型政府通过信息网络技术构建整体、开放、协同、智慧的政府形态。这种新的政府形态要求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重构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关系,释放市场、社会活力,破解信息资源共享难、互联互通难、业务协同难等羁绊,因此,对电子政务提出新的转型目标:一是政府功能的转型,由注重政府内部办公效率到注重政府整体效能和履行政府职责的转变,电子政务要由内部应用主导到对外服务主导的转型;二是政府监管、服务模式转型,由各自为政到跨部门协同,由信息孤岛到数据开放、资源整合,从单项流程优化到服务整合流程再造;三是建设思路转型,由分散建设到集约化建设模式。

  电子政务的转型势必促使政府公共治理能力的变革与提升:一是大力发展服务型电子政务,围绕医疗、教育、社保、就业、住房等领域,构建跨部门的大型综合应用系统,为公众提供一体化网上服务或一门式无缝对接的全流程服务,打造智慧民生;二是围绕公共安全、市场监管、食品药品安全、创新社会治理、诚信监管等领域,建立重点监管服务系统;三是用信息网络技术构建对公权力的监督约束系统,构建权力清单,保障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四是电子政务建设的重心下移,重点发展县乡镇、社区等基层服务型电子政务;五是加强电子政务的环境建设,如法制、安全和标准体系、国产化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率、电子政务评估制度等。

  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周民:

  “互联网+”时代下政务外网的出路

  基于“互联网+”的时代特征,我认为政务外网应从五方面发展:一是以用户为中心,提高政务外网“粘度”。用户既面向政务部门,通过打造政务外网平台,为政务部门提供“云、管、端”一体化的综合服务,提供公共应用、数据交换、信息资源共享等增值服务;也面向社会公众,提供多样化的全覆盖接入方式向公众、企业提供各种便捷的政务、公共服务应用。二是跨界融合,推动政务外网平台化发展。改变政务外网传统的端到端建设模式,整合链接中央、省、地市三级政务外网骨干网络和数据中心,融合云计算、IPv6等新一代IT技术,构建“云、网、端”一体化的政务外网平台生态,全面支撑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区的互联互通、信息开放共享和业务协同;引入互联网“去中心化”的全新理念,打造扁平化、网状化的政务外网全新构架,减少中间层级,便于拓展扩充,有效支撑全国性的大型业务应用;在政务外网平台化基础上,提供多样化的公共应用服务,如目前政务外网已尝试开放了云安全邮件、云表单、云微门户等SaaS服务。三是开放共享,促进政务外网与互联网的融合。改变传统政务外网专注于与部委的横向联通和与地方的纵向贯通思路,打造政务外网统一互联网出口和互联网数据中心,构建互联网到政务外网的安全接入通道和应用数据安全交换通道,加速政务外网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的融合,支撑更多的政务应用和数据开放到互联网中,面向社会和公众开放。四是“羊毛出在狗身上”,创新政务外网建设和运行模式。政务外网同样需要创新建设和运行模式。例如在云平台建设中,可以借鉴这一思路和信用中国网站建设的成功案例,采用目前正在推广的PPP模式,与企业合作共建,建成后再以服务购买的形式提供给政务部门和企业单位。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安全研究与服务中心主任吴亚非:

  筑牢电子政务安全长城

  网络安全成为信息化建设中的常态性威胁,我们在建设电子政务过程中也应高度重视和科学应对。对此,我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筑牢电子政务的安全长城:一是整合国产平板电脑形成移动环境下政务办公可用安全终端;二是整合现有电信运营商基础设施形成安全无线通道;三是整合移动终端安全监管系统,实现安全政务本系统的统一管理,包括终端管理、应用管理、用户管理、接入管理、安全管理等。四是整合政务CA数字证书提高系统安全性。

  借此可取得如下利好:一是除安全之责,按等保要求设计,由信息安全权威机构检测;二是免集成之累,由第三方按标准统一完成集成和部署;三是解炒作之忧,以设备租赁方式,政府购买服务,不形成固定资产;四是统一的APP 平台,为应用APP创造成熟环境;五是利用企业已有的成熟技术,便于快速市场化推广应用。

  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指导专家周德铭:

  以绩效评价机制检验电子政务工程项目

  电子政务工程建设是否高效?能否有效解决社会问题?关键取决于绩效评价机制的检验。为此,2015年1月,根据《中央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管理办法》相关规定,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编办、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国家电子政务工程项目绩效评价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电子政务工程项目绩效评价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主要内容、指标体系、程序和方法、组织和要求、成果利用和报告编制等。我认为要想让《意见》真正发挥作用,关键要落实好四项指标评价体系:一是政务贡献效能,以问题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效能为目标来检验公共服务普惠改善程度、经济社会秩序改善程度、制度设计安排改善程度;二是推动业务效能,从各部门各行业的信息共享协同机制、持续发展机制和创新服务模式来加以检验;三是技术支撑效能,从业务应用集约化发展水平、业务功能复用率发展水平、系统技术保障能力水平和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水平四方面来检验;四是组织保障效能,从组织领导机构制度、保障系统建设运维管理保障、队伍建设素质能力保障三方面来检验。

  项目审批部门将绩效评价结果向同级人民政府、人大委员会、社会等公开,并征求公众意见、反馈有关部门。项目审批部门将会同有关部门把绩效评价成果作为已建项目评价、新建项目评审的重要依据。唯有如此,才能确保电子政务工程在建设成后发挥高效利用便民惠民的功效。

  新浪政府合作部副总经理李峥嵘:

  互联网+政务创新,构建高效城市服务体系

  截至2014年12月31日,新浪微博平台认证的政务微博达到130103个,其中政务机构官方微博94164个,公务人员微博35939个。微博成为政府与公众互动的重要平台,为电子政务创新了三大城市服务体系:微博发布构建城市社会化响应与传播体系,微博问政构建城市社会化行政公开体系,微博行政构建城市社会化行政协同体系。

  其中,微博发布体系中包括三大机制即热点发声、热点辟谣、正能量宣传;微博问政公开体系涉及政府政策透明和权力运行透明,比如法院系统的“视频+微博”庭审直播体系,实现面向市民的普法、强化公开执法、接受社会监督的阳光司法;微博行政协同体系把城市民生的各个领域囊括进微博矩阵框架,通过线上线下制度化、规范化、联动化的工作流程,及时协同解决民生问题。如微博问政银川的城市综合模式,公众将相关问题通过微博@给问政银川和处理问题的职能机构账号,问政银川通过私信、电话等方式了解职能机构处理问题的进度,问题处理后,职能机构通过微博@给公众反馈处理结果,问政银川通过微博发布问题及处理结果。2014年问政银川办结率94.7%,主要领导批示信件减少近50%。微博政务的建设和发展使政府实现了从“俯视”到“平视”、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型,为市民提供了更多便捷高效的市政服务。

“互联网+”助力智慧政务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