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5年06月15日 星期一

未来企业 谁主沉浮

《 中国城市报 》( 2015年06月15日   第 07 版)

  编者按

  在现代商业竞争中,一些小而新的企业成为后起之秀,对国企造成一定的冲击,甚至对整个商业生态都在进行重新整合。那么,未来企业竞争的实质和趋势是什么?在这场竞争中,国企该何去何从?是否依然可以“笑傲江湖”?读完如下两篇文章,或许您已有答案。

  莫小看商业新物种

  ■罗振宇

  一个小的创业公司崛起时,你可能觉得它根本不算什么,但是它崛起之后带来的商业后果,实际上你根本无法预料。如滴滴打车,其崛起之后,受伤的不是出租车公司,而是广播电台,因为出租车师傅为了多接活,会盯着滴滴打车手机软件,而不再去听交通广播了。再如微信,它的崛起伤害了谁呢?一开始,大家觉得中国移动很受伤,后来觉得微博也很受伤。可是再往下发展,电商的环境也许都会被改变。因此,在这个创新的时代,千万不要小看一个小公司的崛起,它带来的何止是破坏,它带来的是商业生态结构重整的机会。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了解现代商业竞争的实质。其实,商业竞争和物种竞争有些类似。物种战争有三个竞争层次:最浅的是力量之争;深一点的是数量之争;最深的是多样化之争。这三个层次均可映射到现在的商业现象里。

  如果我们将物种战争仅仅理解为最浅的力量之争,那我们什么也解释不了。比如,人和狮子打架,谁赢呢?表面上看,狮子的力量是大过人的,但是放大到另外一个时间尺度上去看,狮子如今是濒危物种,人类反而是地球上最成功的物种,这如何解释呢?同理,如果我们把商业竞争仅仅理解为两个企业在资本、技术和各种实力层面上的竞争,我们就根本不懂现在的商业。因此,我们必须往下深看一层。

  人类发展史上,微生物把人类折腾得死去活来,靠的是数量优势。人类作为一个巨大的种群,即使已经拥有几十亿的数量了,但与微生物相比,还是差了好几个数量级。现在,一个全新的叫做”数量之争”的逻辑在商业市场上浮现。很多庞然大物的公司觉得自己很强大而那些创业公司很渺小,但是群狼斗老虎,谁赢不一定。当一方获得了数量级上的优势之后,整个对比其实是翻盘的。一些创业公司如小米刚出来的时候,很多人都嘲笑它,称其手机既便宜,质量又不好。可是,它是活在资本洪流中的一个新物种,在资本的补贴下,它可以有实力迅速地把自己的价格降到一个位阶,然后用这个位阶迅速地在市场上扩张它的数量,进而获得利润空间。

  小米生态链中投资了一家叫“爱空间”的装修公司,它把原来新房装修市场每平米2000元以上的价格迅速地拉低到每平米699元。如此一来,公司前期当然不挣钱,但它可以凭借这个价格迅速地攻占市场,其产品上线之后,就很迅速地成为北京城最大的一家装修公司。当它获得这个数量优势之后,又去跟上游供应商谈判,降低采购价格。这样,它的利润空间就出来了。

  而看那些原来得意洋洋的老物种,因价格昂贵,所以数量稀少,进而被挤出市场。数量竞争是一种全新的玩法,那些没有数量的老物种无论如何都想不清楚这套逻辑是怎么玩的。

  我们还需要继续往下看,那就是多样性竞争。站在生物演化的历史角度来看,微生物的繁殖方式非常简单,就是分裂或者复制,因此它的数量效率是极高的。可是为什么那些高级一点的物种偏偏不用这种数量优势的自我繁殖方式呢?主要是这些高级物种通过两性繁殖获得了一个多样性的优势,每一代都是结合其他个体的巨大差异而形成的一个全新个体。为什么黑死病、鼠疫拿人类没有办法呢?因为我们人类都不一样,即使一部分人被疾病带走,剩下的人却对其完全免疫,这恰恰是人类存活至今的根本性秘密。

  商业上也是如此。很多公司称受互联网的冲击很大,要变革。可是我们来看一下变革的公司,它们往往希望整体地变革,即从过去的物种变成一个新物种。这变得过去吗?实际上是变不过去。因为它们追求的仍然是单一性,而不是多样性。比如,中国某一家公司非常值得尊敬,有辉煌的历史。它就想变革成为一个互联网时代的电商公司,但是不成功。为什么呢?有人分析说,其不成功是因为它在做了电商业务的今天,它还非常讲究员工着装的规范性,而且公司还会派人核查。也就是说,它追求的只是单一性。我们再来看一下硅谷或者中关村的互联网公司,它们的员工穿得千奇百怪,这是公司管理松垮吗?当然不是!其实是每一个人的想法,爱好、性格——即多样性,在这样的新型公司里都可以被容纳。

  那么,像联想这样的大公司,如何有信心在互联网时代活下去呢?柳传志称其靠的是投资。很多东西,他不懂,但可以做投资公司,然后跟着人家学。现在,联想旗下有好几家投资公司,它用这种方式——混搭、穿越、杂交,形成了自己的多样性,没准就可以活下来。

  上述是商业竞争的三个层次,到最后,实际上拼的就是多样化的能力。

  在这个商业时代,值得我们期待、也值得我们警惕的是那些商业新物种的出现。物种不在于它强大不强大,也不在于它刚开始的时候有没有缺陷,关键是它那套逻辑别人没有见过且迭代能力很强,在上下游的整个生态当中,它没有天敌,可以疯狂生长。凯文·凯利最近讲到:“二十年后,对人类世界产生最重大影响的那些产品,现在连影子都还没有见到,它们仍然在我们地平线的远方。”这是我们这一代创业者的机会,但也是现在所有公司的真正威胁。这个世界已不是简单的商业竞争的世界,而是一个物种战争的新世界。

  (作者系《罗辑思维》主持人/本文由中国城市报编辑王笛根据《罗辑思维》第122期内容编辑整理)

  国企是城市发展的发动机

  ■范雯 龙清华

  目前,我国城市发展面临复杂的困境:一方面,产业结构与城市发展衔接不够,导致城市发展模式不明确,涉及产业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问题较多;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人口密度增大,就业、社会保障、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矛盾阻碍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管理面临巨大的压力。那么,城市发展的契机在哪儿?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国企作为城市经济活动的重要支柱,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国企的业务范围、规模、经济效益、地理位置、与城市产业关联度对城市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我们可将国企改革视为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契机。那么,在推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国企将如何作为呢?

  首先,国企产业结构的调整应契合城市的产业选择。国企过去的产业结构调整主要表现为两个特点:封闭半封闭性和供给导向性。这种结构调整仅适用于城市经济发展的初步阶段。如今,要实现经济的突破性发展,首要提及的就是国企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国企产业结构与城市产业选择的契合度。

  那么,这如何实现呢?第一,分析城市经济产业结构的特点,推进国企产业整合,优化存量结构,协调国企与城市利益格局,以利于产业整体效率的提高和城市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第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城市的高速发展离不开企业经济贡献,企业经济总量和经济效益的提升需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科研机构和大学在基础研究和公共知识上的投入和共享效应。除此之外,国企应主动提升技术和实现产品升级,不断加入具有市场竞争性质的研发项目。

  其次,国企应将社会责任理念融入企业发展战略。随着国企社会责任治理机制不断完善、社会管理制度和战略规划日趋丰满、企业社会责任不断融入运营管理,应将社会责任理念和要求融入生产经营全流程、职能管理各板块和基础管理各方面,初步实现国企运营管理、社会责任管理与城市管理的有机融合,多渠道推动城市公共服务,维护城市管理。

  目前,可从三方面着手推动国企社会责任与城市管理的融合:一是社会保障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人口迎来突破性增长,人均占有与资源投入之间的矛盾日趋严重。作为城市空间中的有机个体,国企应扛起社会责任的重担,引导企业主动参与诸如交通设施建设等城市项目建设,带动人口就业、提升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二是城市安全方面。自然灾害、重特大生产安全、群体性事件等都从不同侧面影响城市安全并拷问城市的抗风险能力和应急管理能力。因此,国企在参与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应注重扶持和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卫生服务等重大项目,将社会责任落实到位,弥补城市管理的薄弱环节和短板,提高城市作为生产生活场所的协调性、配套性和持续性;三是环境污染防治。过去,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是资源的过度消耗、严重的工业污染和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雾霾、水污染、城市垃圾等问题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因此,国企应进一步从制度和立法上完善环境污染的责任承担体系,明确国企在污染物排放信息公开范围和程序,加大环境投资和环境支出力度,促进国企环境保护与城市污染治理相配合。

  最后,“互联网+”将成为打造国企与城市发展特色品牌的黏合剂。 “互联网+”的本质是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将给传统城市产业带来从设计、生产、销售到售后的全流程升级。国企应基于互联网的思维模式,通过与互联网的融合,搭建开放、互动、参与、融合的国企服务平台,引领国企在产业领域的资源重组,同时助推智慧城市建设,为城市运行和管理服务注入新的活力。

  我们将如何应用互联网思维,使城市建设与国企的发展战略相融合呢?答案是打造“创建-应用-反馈-提升”的闭环管理。一是创建“互联网”+产业的联动平台,运用互联网思维,将自己的产品、技术开放给政府,协助政府部门搭建网络平台,将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的业务流程网络化,使城市服务产品化、在线化,甚至是定制化。二是将互联网平台应用到城市公共服务中。网络平台的搭建最直接的效用是运用到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中,使居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便捷的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交通等服务。三是收集城市居民对互联网平台的反馈信息。城市建设是为居民服务,而居民最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样的生活和城市,因此,将“互联网+”应用到公共服务的同时,收集居民反馈、分析居民需求,更利于企业与政府、居民的合作。四是互联网平台的提升和共享。互联网技术的更新周期短,加之居民的需求不断变化,因此,企业应不断更新自己的技术产品,不断提升企业与政府的合作平台,以便更好地服务居民,真正实现资源共享。由此,“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智慧城市共同打造政府、企业和公众的三方联动,将普通市民生产生活中的相关元素与企业产业协同起来,惠及于民,使智慧城市建设实现一个循环,实现城市和企业科学化的发展。

  随着国企的优化升级,其将逐渐融入城市建设的各个领域中,成为城市发展的发动机。

  (作者为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综合处干部)

未来企业 谁主沉浮